劉保秋 * 烙畫技藝
熱度:1531

1

劉保秋(寶)藝術簡介

劉保秋,又名劉寶秋。字暄源,傳承雅號劉葫蘆。1970年生于河北省石家莊,晉州市東里莊村,自幼酷愛藝術,衷情于國畫,繪畫之余研究傳承的烙畫葫蘆藝術。

1988年接觸并開始研究傳承的烙畫葫蘆藝術。在晉州市東里莊村創建《懸匏書屋》并專業從事葫蘆種植及多種工藝的制作。

1997年河北電視臺、石家莊電視臺、晉州電視臺、河北日報、河北教育報、河北工人報、河北青年報、燕趙都市報、消費時尚報等多家媒體先后做過專項報道。

1998年晉州教育頻道拍攝專題片《七彩時空》

1999年應杭州宋城的邀請,在宋城與峪峰弟創建《民藝坊》,在此期間得到海內外眾多朋友的認可和賞識,作品被國內外人士一致好評。使葫蘆這門藝術得到了海內外藝術界老師朋友們的高度評價及認可。

2005年在河北晉州市成立《劉葫蘆藝術工作室》,潛心研究傳承的葫蘆烙畫技法及失傳了的葫蘆押花工藝技法。

2006年應邀參加山西古城平遙書畫展,國畫作品《關公》獲優秀獎。

2008年在石家莊藝術市場和劉東衛老弟創建《紫儀閣》,同年應邀參加第七屆中韓書畫家作品交流展,

作品《關公》獲得優秀獎。2008年參加河北省舉辦第四屆河北省旅游商品大賽中獲優秀獎。5月30日參加大型慈善義拍專場,將其兩件葫蘆精品《關公》《壽星》參加義拍,拍賣的善款全部捐獻給四川災區兒童。

2008年底中美葫蘆藝術聯合會張國君先生在美國編寫的一本《美國葫蘆藝術書》用中文在我國出版,并親筆簽名相送。《中國葫蘆藝術》一書用英文在美國出版發行,書中引用了我的作品,張國君老師和東方文化研究會游琪會長共同搭建了中美藝術家交流的平臺.

2010年應邀做客河北省門戶網站-長城網,劉葫蘆與網友互動交流。

2010年參加第五屆中國文化遺產宣傳活動。

2011年在河北電視臺拍攝專題片《技藝大通關烙畫家劉葫蘆》。

2011年應邀參加河北省民間工藝文化活動周,遇王習三老師給予鼓勵并合影留念。

2011年參加第六屆中國文化遺產日宣傳活動。

2012年2月晉州電視臺拍攝專題片《劉葫蘆》

2012年6月29日省政府舉辦了第三屆河北省工藝美術大師命名表彰大會,由于工作突出影響較大。被河北省政府特授予河北省一級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并頒發了榮譽證書。

2015年7月參加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創作葫蘆香筒作品【蜂侯圖】榮獲,金獎。

2016年1月5號被中國工業合作協會收藏文化研究會,特授予專家會員,及頒發了榮譽證書。

2016年5月應上海世界非遺文化城的邀請,劉葫蘆藝術館正式入駐上海世界非遺文化城。非遺傳承劉葫蘆烙畫藝術,將面向世界展示其獨特魅力,并傳承傳播非遺文化。我們將攜手同行。

現為:河北省一級工藝美術大師,河北省工藝美術協會會員,中國魏征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河北省青年書畫家創作中心畫家,河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晉州市黨外知識分子聯誼會理事,晉州市書畫家協會理事。2013年參加石家莊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九次代表大會,作為代表出席了會議。

二十多年的磨礪,經歷了無數次失敗,飽嘗了其中的酸甜苦辣,憑借著深厚的國畫功底和堅韌的毅力,最終把中國畫和烙畫、押花等工藝巧妙結合,融于葫蘆之上,有了鮮明的藝術特色,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在繼承前人做法的基礎上創新了范制無痕葫蘆器,它明顯優于目前的模具有銜接痕跡的范制技術。并將其工藝發揚推廣,同時開創了葫蘆烙、押結合的工藝之先河。烙畫葫蘆和押烙技法作品走到了我國葫蘆文化藝術技法的前沿,并且無私的帶動了很多個人和群體發展葫蘆事業,希望共同攜手,將祖國的葫蘆文化發揚光大。

1

?從櫥柜中陳列出的葫蘆烙畫作品可以看出,“鐵筆劉葫蘆”的雅號名不虛傳。那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作品與葫蘆融于一體,渾然天成。創作這樣一件作品并不容易,從葫蘆的種植、管理到挑選、構思、落筆,每一步都費盡心機,單看劉保秋老師的一雙手,便可看出端倪——手指間與虎口處的老繭無不彰顯出藝術創作之路的艱辛與不易。二十多年來,葫蘆之于劉保秋而言,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玩物或者創作的載體,它已然成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情同骨肉,親如手足。劉保秋老師坦言,一個優秀作品的誕生實屬不易,需要耗費很多的精力,每一個作品都像自己的孩子一般,不忍割舍。但為了葫蘆文化的傳承與交流就必須要舍得,他堅信有舍才有得,自己只有舍得付出心血,在葫蘆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方面不斷努力,才能讓更多的人認識、了解葫蘆文化,將葫蘆文化發揚光大。

在藝術創作的道路上,所走的每一步都歷經坎坷,這一點劉保秋深有體會。在創作之初,由于生活困難,早期創作的很多優秀作品都低價出手了,這一點令劉保秋心痛不已。但他也深知,萬事開頭難,只有堅持創作并且努力將這門優秀的傳統文化發揚傳承下去,終有一天他的作品會得到越來越多的朋友的認可和支持,到那時他也就會有更多的精力去研究更好的作品。

葫蘆本身體態渾圓,色澤溫潤,給人穩重安詳之感,猶如劉保秋給人的第一印象,謙和沉穩,自成大氣風范。說起葫蘆,劉保秋似乎有道不盡的情愫,自稱不善言談的他在聊起葫蘆時滔滔不絕,只有對這門藝術有著深厚的情感才能讓這位言辭樸素真誠的男人侃侃而談。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學無止境”,也正是這個原因,讓這個執著的男人更加堅定了信心,在葫蘆烙畫的藝術之路上穩扎穩打,勢要用畢生的精力來將這門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1

中華優秀的葫蘆文化,有其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內涵。它承載著歷史賦予的重托,它給人類做了巨大貢獻。
葫蘆文化自古以來就和人們生活息息相關。葫蘆是一吉祥植物,又稱“福祿”。我國古代因為葫蘆的枝“蔓”與萬諧音,每個成熟的葫蘆里葫蘆籽眾多,漢族就聯想到“子孫萬代,繁茂吉祥”;葫蘆諧音““福祿”,加之其特殊的體質,美妙之色澤,本身形態各異,造型優美,在經過藝人精細雕琢和藝術加工就更會給人以喜氣祥和的美感,古人認為它可以驅災辟邪,祈求幸福,使子孫人丁興旺。亞腰葫蘆在外型上看是由兩個球體組成,象征著和諧美滿,寓意著夫妻互敬互愛。因此,千百年來,葫蘆作為一種吉祥物和觀賞品,及藝術品,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和珍藏。
近代,(1973)在浙江余姚河姆度原始社會遺址中發現了葫蘆子化石,從中可以斷定我國種植葫蘆的歷史可以追述到七千年左右。而且,在古代早期甲骨文中的“壺”字就是依照葫蘆的外形而創造的。
先民用葫蘆作水漿容器之證,其后雖以陶、銅等各種物質為之,但一直是以葫蘆形狀體做依托,演變形成了各種器皿在人們的生活當中隨處可見。各種用葫蘆做成的工具和生活用品。比如:長柄者,可做噴壺,可做農耕播種器及香油作坊瓢油器等。亞腰者,可盛藥餌,可做成水壺、酒具隨身攜帶等。此外葫蘆古時稱匏,實為八音之一,自古即用作笙、芋、葫蘆絲等樂器,至今苗族仍廣泛使用。所謂:“裁匏成輪,車床旋轉,為治玉、拋光不可或缺之工具;其功更莫大于系以涉水,所謂:’中河失船、一壺千金’”。
葫蘆的使用價值也很高,食其有益民生,大者可煮作素羹,可與肉作葷羹,可蜜煎作果,可削條作干。苦者可治病,使人受益。
隨著歷史時間的推移至清朝康熙至乾隆年間,宮廷研究出葫蘆器,作品精美、工藝繁瑣、技術含量之高、難度之大,實屬史無前例,以致為皇家所喜愛之精品,作為國禮之器,流傳存世。為我國工藝葫蘆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也希望更多的葫蘆藝術家和葫蘆藝術愛好者支持和參與。創新出更多更好的葫蘆工藝,和創作出更多的葫蘆藝術品。使葫蘆藝術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進而升華到高雅的藝術殿堂。

作品賞析:

1

劉保秋作品

1

劉保秋作品

1

劉保秋作品

劉保秋作品

劉保秋作品

1

劉保秋作品

獲得榮譽:

111111111

商標公示

1

匠人來自:( 點擊下方圖片可查看詳情

logo.png石雀故事致力于發掘整理推介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技藝,并為之打造廣闊的展示平臺。

在石雀故事您可以免費查詢平臺收錄匠人的聯系方式以及作品, 如果您是工藝師、民間匠人,您可以添加微信yuqi102參與(下圖二維碼)。

平臺不會收取任何費用,也不會向您索要任何作品。(已收錄匠人可免費補充資料)

????? 匠人請識別二維碼(長按二維碼識別)

?????08haobianji.jpg

?

?

?

關注公眾號瀏覽平臺(長按二維碼識別)

石雀故事

?

匠人請務必點擊曝光板查看平臺最新曝光及公告內容。

嚴禁盜用平臺資料生成鏈接、鏡像,一經發現,平臺絕不姑息,將在平臺以及合作媒體進行曝光,并通過法律途徑進行追責。baoguangban.jpg

免責聲明:

涉及交易務必選擇具有第三方擔保性質的平臺。

石雀故事不承擔在交易過程中產生的糾紛等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