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漢高
*
藍印花布
熱度:1787

藍印花布是我國傳統的民間印染工藝品之一,它是以手工刻版、手工刮漿、手工染色的民間工藝,尤以簡潔而樸素的圖案,鮮明而和諧的藍白之美, 聞名于世。藍印花布既保持了民間藝術獨特的審美情趣又具有深厚的價值底蘊。沂蒙藍印花布主要產自于蘭陵縣,大仲村鎮小吳宅村83歲的相友文是該非遺保護項目的省級傳承人,多年來他用種地換來的資金印制藍印花布,堅守著這一祖傳的老手藝;如今,他的兒子相漢高傳承了父親的技藝,邊經商邊從事藍印花布的印制,將這一古老的印染工藝發揚廣大。

1.工藝溯源
藍印花布又稱靛藍花布,俗稱藥斑布、澆花布等。是中國傳統的工藝印染品,鏤空版白漿防染印花。藍印花布的顏料是靛藍,它是從一種叫做藍草的植物中提取的。物理性能穩定,色澤素雅。我國很早就有采藍、制藍的記載。《詩·小雅采綠》:“朝采藍。”這里的藍就是藍草。戰國時曾任過蘭陵令的荀子在《勸學》中說:“青,取締于藍而青于藍。”這也說明當時蘭陵一帶用藍草制藍已很普遍。
人類利用天然染料染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那時我們的祖先已經懂得應用赭黃、雄黃、朱砂、黃丹等礦物顏料在織物上著色,錢山漾文化遺址出土的帶有紅色絲絹殘片和絲繩都證明了先祖染色工藝,這是迄今發現最早的紡織品染色實物。據古書記載,我國在夏代已經種植蓼藍,并已經知道它的生長習性,可見藍印花布所用的植物染料藍草,在夏代就已經開始種植。到了周代,隨著染色工藝的發展,染色技術的進步,東周時期植物染料已在民間普及并應用到人們的生活當中。
印染的形成始于春秋戰國時代,盛行于先秦即西漢時代。據先秦《毛詩·小雅·條綠》一書記載:“終朝采、不盈一掬,終朝采藍,不盈一檐”。北魏賈思勰著的《齊民要術·種藍》專門記述了藍草中提取藍靛的方法:“七月中作坑,令受百許束,作表得泥泥之,令深五寸,以苫蔽四壁,刈藍倒豎于坑中,下水,以木石鎮壓令沒。熱時一宿,冷時再宿,漉去亥,內汁于甕中,率十石甕,著石灰一斗五升,急于摔之,一食頃止。澄清,瀉去水,別作小坑,貯藍靛于坑中,候如強弱,還出甕中,藍靛成矣”。
據史料文字記載和考古材料研究,長沙馬王堆出土漢墓的部分紡織品,就有質量上乘的藍印花布。可見,在西漢的時候,印染藍印花布就已經在民間流行。明代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一書中記載了茶藍(即菘藍)、蓼藍、馬藍、吳藍、莧藍等五種藍都可以提取靛藍,并敘述了當時制藍方法。
隨著元代棉紡織業的發展,促進和推動藍靛在棉紡織品上的使用。北朝出現了用鏤空花版和防染劑的藍底白花布實物。到了宋代,國力衰退宮廷自奉節儉,常以夾纈代替絲繡品為宮室日常服飾。此印花防染技藝由此流傳和影響到全國,浙江、山東、山西、湖南、湖北、安徽、東北各省先后都開設了藍印花布作坊。

2.制作工序及技藝
1971年出生的相漢高從小就跟著父親學習藍印花布的制作,對于每一道工序都熟爛于心。
沂蒙藍印花布是傳統的鏤空版白漿防染印花,采用刻版、刮漿、染色等多道印染工藝制成。印花的布料多為純棉布,也可以是麻布或絲布。
刻版:傳統的紙版是二至三層牛皮紙用鮮豬血粘合而成,然后在紙版上刷桐油,先刷生桐油,再刷熟桐油。在刷過桐油的紙版上按照描好的圖案刻花。刻時刻刀需豎直,力求上下層花形一致。
做防染漿:用石灰、豆粉及雞蛋清按照一定的比例用水慢慢調合成漿狀,這樣就制成了防染漿。
刮漿:刮漿前選將坯布用水潤濕,這樣是為了讓布更好地吸收防染漿。然后把刻好的花版放在白布上,就可以進行刮漿,刮漿時用力要均勻。
揭版:自花版一角直立掀起,不可在壞布上拖拉,以免損壞花樣的完整性。印有防染漿的坯布,要吊掛晾干后才能入缸染色。
染色:染缸調好顏色后,將漿布放入清水中略為浸泡,再平均地置入染缸約20分鐘。然后取出氧化、透風30分鐘,并不斷翻轉布面使其氧化均勻。一般經過6至8次反復染色,使其達到所需顏色。藝人都是根據面料的不同和氣候的變化來調整下缸和氧化的時間。
顯色:將布從染缸里取出懸掛、透風,不斷挑動布面,使全部氧化均勻,以達到顯色目的。染色和顯色可依色澤深淺要求,重復多次。
刮白:出缸布曬干后灰堿偏重,先泡酸水固色,清洗后攤平布面,以菜刀斜傾四十五度,用力適中地刮去灰漿。刮去灰漿的布清洗二至三次,將殘留布面的灰漿和浮色去除干凈,掛上晾曬架。這樣漂亮的藍白花布就印制成了。

3.傳承之路
據傳承人相漢高介紹,他的祖上在清朝時是兩榜進士,家境殷實,不僅有很多耕地,還做著“染布、造醋、開藥鋪”的生意,尤其是染房生意最紅火,他家里傳承下來的一根200多年前祖上用來槌布的棗木棒就是見證。
自古以來,藍印花布在民間廣受歡迎。花布的圖案取材于百姓喜聞樂見的民間故事、戲劇人物,但更多的是由動植物和花鳥組合成的吉祥紋樣,采用暗喻、諧音,類比等手法盡情抒發民間百姓憧憬美好未來的理想和信念,因此在民間的傳統習俗上,藍印花布占有相當位置。以前,女兒出嫁時一定要帶上母親早已準備好的一條用靛藍布做成的飯單,這樣的習俗是顯示女兒嫁到男家后“上得廳堂,下得廚房” 的治理能力。姑娘出嫁時的衣被箱里必定會有一、二條藍印花布被面,大都是龍鳳呈祥,鳳戲牡丹圖案的“龍鳳被”,稱之為“壓箱布”。可見在當時藍印花布是老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有印制藍印花布手藝的人也是很“吃香”的。
相漢高的父親相友文8歲時就跟著父輩學會了這門手藝,到現在已和藍印花布打了75年的交道,可以說,這門傳統技藝已深深融入到他的生命之中。
以前,相家一直開著染房,每當開集日,相友文就到集市上接受十里八鄉百姓送來的白布,然后帶回染房進行加工,根據要求印制各種圖案的藍印花布,印染的匹料花布“貓蹄花”、“鳳戲牡丹”、“紅魚戲蓮”、“梅花鹿”、“雙雞”和件料花布“富貴花瓶(門簾)”、“魚與龍(床單)”、“雙鳳戲牡丹(包袱皮)”等都很受人們喜歡。早年間,相家都是用馬車往染房里接布,可見生意有多紅火。新中國成立后,村里辦起村集體的染房,相友文就到了那里;1976年,鎮里搞了印染企業,相友文又成了這里的技術工人,不管在哪都發揮著他的好技藝。進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市場的開放搞活,“的確良”、“滌綸”等現代印染生產的高檔面料進入生活中,藍印花布逐漸淡出人們視野,“染坊”也都成為歷史。
盡管沒有了市場,但相友文一直沒有丟下自己的手藝,他一直堅守著藍印花布制作這一傳統技藝。沒有了市場,不能營利,他就用種地的收入來補貼藍印花布的制作。他的執著終于有了回報,隨著國家對藍印花布這一傳統工藝的重視,藍印花布又重回大眾視野。1986年,山東曲阜舉辦紀念孔子誕辰2537周年活動,相友文印制的《孔子游獵圖》藍印花布被作為活動的紀念品;1992年,相友文印制的藍印花布參加了濰坊國際風箏節,所有作品被國際友人收購珍藏;2000年后,中央美院民間美術研究師韓慧榮教授、中國美術家韓美林等前來考察并為相友文設計了多種花樣,使這一傳統工藝再次煥發生機;2006年,大仲村鎮被省文化廳命名為“山東省民間藝術(染織)之鄉”;2007年,藍印花布被臨沂市人民政府列為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雖然相友文已83歲高齡,他一直還在從事著藍印花布的制作,他的兒子相漢高在繼承了傳統工藝的同時不斷創新,讓藍印花布煥發了新的生機。他說:“祖宗傳下來的手藝堅決不能丟。”
4.探究:藍印花布的價值
沂蒙藍印花布是廣受群眾喜愛、極其珍貴的民間手工藝品,既有很普遍的實用價值,同時也有著鮮明的藝術價值和一定的市場價值。
文化價值:印染藍印花布是民間人民群眾共同的創造,它融匯廣大人民群眾的智慧,代表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意愿。藍印花布的花紋圖案是民間廣大人民群眾最喜聞樂見的工藝品,它的花紋圖案的設計有著普遍的創意性和人民群眾的喜好性。如“鳳穿牡丹”象征著吉祥幸福,“梅蘭竹菊”意喻品德高尚等,這些全是鮮明的立意,普遍地表達廣大人民群眾的意愿和理念。民俗文化的氣味十分濃厚,對民俗研究有一定的價值。
實用價值:印染藍印花布產生于民間,發展繁榮于民間,它與人民群眾的生活習習相關。千百年來,它長盛不衰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有著普遍可行的實用價值。通過印染這一裝飾工序,把白色的家織布匹,印染成各種綺麗美妙的藍色布料,成為民間廣大人民群眾最實用、最喜愛的工藝品。當前,隨著人們審美的變化,藍印花布又重新登上了服飾的舞臺,并在家居軟裝飾等方面嶄露頭角。藍印花布生產者完全可以在繼承藍印花布民間傳統工藝的基礎上, 進行工藝和技術創新, 可借鑒剪紙、刺繡等表現方法, 對藍印花布進行藝術再現, 既豐富了現代人的審美情趣, 又能使傳統的民間藍印花布煥發了新的活力, 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開發價值: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與進步,當代高度發展的文化和科學知識的產生,無數現代化的新興工藝品不斷地出現,幾乎壟斷了整個消費市場,特別是布匹絲織品行業,大量的新興工藝代替了過去民間的手工工藝。因此,印染這一民間手工工藝也就處于瀕危凋零的邊緣。然而,隨著當前旅游事業的發展與繁榮,民間手工工藝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增加,印染藍印花布這一民間傳統手工藝品又逢時而興,造時而榮,近幾年來,隨著臨沂旅游業的興起,旅游商品需求旺盛,印染藍印花布作為帶有濃郁沂蒙地域特色的旅游商品,有著極高的開發價值。
作品賞析

相漢高作品

相漢高作品

相漢高作品

相漢高作品

相漢高作品

相漢高作品

相漢高作品

相漢高作品
媒體報道

獲得榮譽

技藝傳承人? 相漢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