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安
*
烙畫技藝
熱度:1942

張紅安,1970年10月出生,河南禹州人,1990年1月參加工作,現為鄭煤集團公司裴溝煤礦職工。
因自幼喜歡書畫,參加工作后也時常參與單位板報標語的宣傳制作工作。葫蘆烙畫是多年前曾在景區見過,時隔數年,也就是2013年才買了工具開始自學,因對葫蘆烙畫深愛有加,更勤于發奮,也試著種些葫蘆來練習烙畫技法,也曾想,將來一定要有自己的工作室。
因為我的老家在河南禹州,禹州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核心發祥地,被譽為華夏第一都,而且有著鈞瓷文化、大禹文化、中醫藥文化的著稱,鈞瓷文化是中國“五大名瓷”之一,產自禹州市神垕古鎮,是鈞瓷的唯一產地,被稱為“鈞瓷之都”,所以我給自己起名“鈞都葫蘆緣”并根據“鈞都”二字的首個拼音“J和D”組合成葫蘆象形圖案,設計了我的商標和微信頭像以堅持學習葫蘆烙畫。
葫蘆烙畫接觸以來,并投入了大量精力,開始通過搜集素材模仿,后來自己也根據其形設計圖案,集眾家之長,不斷提高自己的烙畫技藝
要說葫蘆烙畫還真是有著一段情緣呢
作為一名煤礦工人,我與葫蘆烙畫結緣的目的是為8小時工作外找樂趣。自打與葫蘆接觸后,發現葫蘆所給予我的不僅僅是觀賞,還有更多的藝術價值和文玩知識。
緣由就是多年前,在景區看到民間藝人在葫蘆上烙出圖案,作品栩栩如生,那時在我心中也就印下了對葫蘆藝術的第一美感。后來在電視上又看到了介紹民間藝人的葫蘆烙畫藝術,更讓我深愛有加,于是決定自己也要學習葫蘆烙畫。直至2012年秋天,同事在一農家院帶回來一中號葫蘆,我如獲至寶,次年便把籽粒取出開始種植,誰知到了成熟季節,起初不懂搭理,沒有去皮,結果葫蘆長了霉斑慢慢壞掉,很是可惜。后來我通過網絡查找,從種植、烙畫加工到文玩等,專門收藏了很多關于葫蘆的資料便于學習,我的微信和QQ上有關葫蘆種植、烙畫、文玩群足有30多個,群內總人數多達數千人,民間高手真多,更讓我受益的是,不論晝夜隨時打開網絡都有大師級高手們來曬作品和介紹技藝。如今我家從客廳到陽臺,大小葫蘆足有上千個,有自己種的,還有通過網上買來的。或許在他人眼中,這些都是無用的東西,但在我眼里卻視為珍寶。因為它們不僅是我愛葫蘆這些年的見證,更是我對葫蘆烙畫和文玩知識擴展的積累。
如今,煤炭市場蕭條,特別是煤炭企業受到的沖擊最為明顯,這讓我們的企業也不得不做出對機構和人員的優化和調整。畢竟在煤礦已工作了近30個春夏秋冬,咋說離開就離開了呢?人力資源調整,優化組合,是去?是留?我也面臨著轉行的選擇,但我相信,葫蘆烙畫會一直陪伴著我,改變我的生活
烙畫作品賞析:

張紅安作品《耶穌牧羊》

張紅安作品《神垕古鎮老街》

張紅安作品《伏羲大峽谷》

張紅安作品《人物肖像》

張紅安作品《人物肖像》

張紅安作品《孫中山》

張紅安作品《習大大》

張紅安作品《金蛇出動》

張紅安作品《松鷹》

張紅安作品《毛筆》

張紅安作品《和平鴿》

張紅安作品《招財鼠》

張紅安作品《招財鼠》

張紅安作品《仙鶴》

張紅安作品《吉祥》

張紅安作品《葫蘆茶壺》

張紅安作品《蓮花燈》

張紅安作品《車掛件》

張紅安作品《車掛件》

受邀參加河南大召營葫蘆小鎮葫蘆精品展

受邀參加河南大召營葫蘆小鎮葫蘆精品展

張紅安作品《國美30周年慶》

張紅安作品《隨形松鷹》

張紅安作品《魚躍龍門》

張紅安作品《葫蘆壺》

張紅安作品《葫蘆壺》

張紅安作品《笑口常開》

張紅安作品《佛》
烙畫技藝傳承人? 張紅安
聯系方式:139 3822 897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