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家慶
*
陶瓷藝術
熱度:8132

有人說,藝術總是讓人孤獨。在山東藝術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培訓班里,就聚集了這么一群孤獨的手藝人。很榮幸,小編作為“非遺家”工作室的成員,得到了近距離接觸這些手藝人的機會。
藝術雖讓人孤獨,但也是一條能找到人生伴侶的絕佳途徑,相同的愛好和審美情操會讓人不知不覺地聚在一起。宿林英和郭家慶,作為山東藝術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培訓班里唯一的一對兒夫妻檔學員,成為了小編本次采訪的對象。

▲宿林英老師(左一)、郭家慶老師(右一)
宿林英來自山東青島,大學就讀于山東藝術學院。郭家慶則就讀于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兩人在大學時相識相知相愛,畢業后共同回到青島,在一所高中擔任老師,后來則因為愛好與藝術追求辭掉了在當時看來很不錯的工作,一同去郭家慶的老家淄博博山拜師學藝,正式成為了陶藝手藝人。
作品賞析

▲蓮子香薰

▲柿柿如意
陶瓷的制作工藝是十分復雜的,在與二位老師的交流中,小編了解到,雖然兩位老師已經與陶藝奮戰了長達十七年之久,但是他們從來不敢自稱精通陶藝。陶藝的種類包括很多,幾乎沒有人能做到面面俱到。二位老師是在一邊經營著自己的工作室的同時,自己也在不斷學習,一步步提高自己的手藝水平。

▲兩小無猜

▲祥云.雞

▲關公

▲蓮年有魚

▲夢香



采訪摘錄
二位最初是通過什么途徑相識并一同致力于陶藝事業的呢?
宿老師:完全出于喜歡。我大學就讀于山藝戲劇影視系,當時要求做清明上河圖的場景,其中幾百個人物都是我做的,之后老師帶著去淄博燒窯,恰巧他家也是淄博那邊的,就這樣認識了,因為對陶藝有著共同的興趣與愛好,使得我們走到了一起。
前些年從事非遺事業并不被人們所看好,而你們從2000年開始從事陶藝事業一做就是17年,是什么成為你們堅持下來的動力來源?
宿老師: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倆剛畢業時在學校當老師,后來因為特別喜歡陶藝這方面,所以辭職專門來到濟南跟著劉開渠先生的第三代傳人博自洋先生學藝,他是當代雕塑大師也是非遺傳承人。創業初期很艱難,而且在學習探索過程中會發現越深入就越復雜,越做越精、越做越細致就會發現很多不足之處。但是路是自己選擇的,再苦再累也要咬牙堅持,我們始終堅信并互相鼓勵直到現在。
二位現在主要創作哪種類型的作品?平時是分開創作嗎?
宿老師:我們最拿手的是人物造型,我主要負責造型的設計研發,老公負責上釉和燒制。我們結合市場需求,做一些個性化較強的小花盆等裝飾物和一些私人訂制的裝飾品。在淄博博山,陶藝主要以花鈾為主,造型的設計、上鈾和燒制的技巧都需要精雕細琢,也需要不斷地創新,順應時代潮流,貼近平常生活是我們的創作之本。
在今年的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畫家李延聲提出:將保護非遺文化提升到文化自信上來。國家財政廳也撥款扶持非遺事業,您對此有什么期望嗎?
宿老師:國家和政府近年來對非遺很重視,相信有政府出面,更有利于現在非遺技藝水平的整體提高。希望政府能多提供一些平臺有機會讓更多的人了解非遺文化,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我們迫切的需要一個媒體平臺,可以對好的作品進行宣傳和推廣。我們現在的處境非常封閉,沒有人了解我們,我們也不知如何走出去。
來到山東藝術學院非遺培訓班最大的感受和收獲是什么呢?
宿老師:首先感謝山東藝術學院給我們提供這樣一個平臺,在這里認識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學習與進步。老師們非常敬業,教給我們理論性的知識,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更好地將作品詮釋,希望大家以后都越來越好。
陶瓷技藝傳承人? 郭家慶
聯系方式:138 6935 8978(微信同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