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艷豐
*
編織技藝
熱度:417

徐艷豐,彩扎(秸稈扎刻(ke))代表(biao)性傳承人。50多(duo)(duo)年中,徐艷豐完(wan)成了故宮(gong)角(jiao)樓(lou)、天壇(tan)祈(qi)年殿、滕(teng)王閣、宋代閣樓(lou)、遼代白塔(ta)等(deng)80余(yu)件作(zuo)(zuo)品,獲得中國國際(ji)民(min)間(jian)藝(yi)術博覽(lan)會山花獎(jiang)、民(min)間(jian)工(gong)藝(yi)金獎(jiang)等(deng)50多(duo)(duo)個獎(jiang)項,作(zuo)(zuo)品被日本(ben)、加拿大、澳大利亞(ya)、法國等(deng)地的博物館珍藏(zang)。
位于河北省中部(bu)的廊坊市永(yong)清縣,地(di)勢(shi)低洼,多年來盛產高粱,高粱稈被當地(di)人用作(zuo)柴(chai)火、飼料和肥料等,遍(bian)地(di)皆是,司(si)空見慣。而在徐艷豐的眼中,這些高粱秸稈統(tong)統(tong)成了“寶貝”。
這些平淡無奇的(de)高(gao)粱稈(gan),在徐艷豐的(de)手中(zhong),被(bei)做成(cheng)(cheng)了(le)走馬燈、建成(cheng)(cheng)了(le)黃鶴樓、砌(qi)成(cheng)(cheng)了(le)天安(an)門,個個精美絕(jue)倫,不僅被(bei)中(zhong)國美術館收藏,還被(bei)作為國禮送到了(le)海外。
50多年潛心技藝,徐(xu)艷豐說:完全是始于(yu)一次偶(ou)遇(yu)。
那一年,徐艷豐11歲。一天,他與鄰家(jia)的小(xiao)伙伴上山(shan)打豬(zhu)草。回來的路(lu)上,路(lu)過一個(ge)老大(da)爺(ye)守著(zhu)的小(xiao)鋪子(zi),兩人同(tong)時被“唧(ji)唧(ji)”的蟈蟈叫聲留(liu)住了(le)腳步。老大(da)爺(ye)看他們著(zhu)了(le)迷似的久久不愿(yuan)離去,干脆(cui)送了(le)兩個(ge)蟈蟈籠給(gei)這小(xiao)哥倆。拿到禮物的兩人,激動地飛奔(ben)回了(le)家(jia)。
回到家的徐艷豐,開始白天黑夜地琢磨起這個小籠子。
徐艷(yan)豐(feng)出生(sheng)(sheng)于村里的一個木(mu)工世家(jia),祖上十三(san)代都是木(mu)匠,對古代建筑(zhu)都有些研(yan)究。耳濡(ru)目染之下(xia),徐艷(yan)豐(feng)從小(xiao)就對中國(guo)古代建筑(zhu)的“五脊六獸”和對稱結構產生(sheng)(sheng)了興趣。盡(jin)管沒(mei)有從事木(mu)匠活兒,但眼前的這(zhe)個蟈(guo)蟈(guo)籠(long)正是他心(xin)中的建筑(zhu)。
徐(xu)艷豐去(qu)地里撅來了高粱(liang)稈,再對照著(zhu)蟈蟈籠(long)仔(zi)細地剪(jian)稈、挖槽,很快(kuai)做出了一個。“但(dan)是這一個口松(song)、晃蕩。于(yu)是我(wo)又試了一次(ci),第二次(ci)就(jiu)成功了。”徐(xu)艷豐說。
簡單的模仿復制,并不能讓這個少年滿足。很快,他又做出了2個連排的蟈蟈籠,最多時15個蟈蟈籠有序地編織在一起,各自獨立又異常別致。
如果說做(zuo)蟈蟈籠只是(shi)一(yi)次練手,那他后面的作(zuo)品(pin)則一(yi)個(ge)比一(yi)個(ge)讓人震驚。12歲時,徐(xu)艷豐用高粱稈(gan)做(zuo)了(le)一(yi)盞(zhan)大(da)花燈,花燈的四個(ge)角還挑著一(yi)個(ge)小燈籠,每個(ge)燈籠都(dou)可(ke)以旋轉,被稱作(zuo)“八仙過海走馬燈”,至今通電后仍能亮。
時至今(jin)日,徐艷(yan)豐(feng)的作品“故宮角樓”仍被靜靜地安放在中國(guo)美術館中,供廣大市民游客(ke)觀賞。經專家鑒定,至少可以保存500年(nian)。如此(ci)長的時間,與(yu)徐艷(yan)豐(feng)所(suo)使用的獨特材料“鐵稈高粱”有密切聯系(xi)。
村里以(yi)往種(zhong)的(de)高粱中,要么質(zhi)(zhi)地較軟、密度不夠,要么質(zhi)(zhi)地較脆、中部空(kong)心,不是容易折彎,就(jiu)是容易斷裂(lie),不利于創作(zuo)(zuo)大(da)型的(de)作(zuo)(zuo)品。為了找到最合適的(de)創作(zuo)(zuo)材料(liao),著了迷的(de)徐艷豐開(kai)始(shi)嘗試用雜交的(de)方(fang)法,自己培育優良的(de)高粱品種(zhong).
盡管從來沒上(shang)過(guo)學、也并(bing)不識字,但(dan)經過(guo)兩年多的反復試驗,徐(xu)(xu)艷(yan)豐用(yong)東北和華北的高粱雜交授粉后,培育出了新品種。這種新高粱不僅密度大,而且韌性十足,光澤度美觀,被徐(xu)(xu)艷(yan)豐命名為“鐵稈高粱”。
收割來的(de)高粱(liang)稈,徐艷(yan)豐(feng)(feng)會按照直徑(jing)的(de)大小(xiao),每隔0.2毫米分一(yi)類(lei),細分成十余種不(bu)同的(de)尺寸(cun)。每種尺寸(cun)再各自打捆,留以備用(yong)。在(zai)搭建(jian)復(fu)雜的(de)建(jian)筑作品之前,徐艷(yan)豐(feng)(feng)都會先按照實物的(de)圖片,在(zai)紙上(shang)繪制一(yi)個(ge)平(ping)面圖。“平(ping)面圖看似(si)簡易,卻是(shi)最難、最關(guan)鍵的(de)一(yi)步。”徐艷(yan)豐(feng)(feng)說,確定了主(zhu)體結(jie)構(gou)中仰角和明柱的(de)數(shu)量(liang)和位(wei)置,只要這(zhe)個(ge)不(bu)出錯,作品整體的(de)結(jie)構(gou)就算(suan)定了。
多(duo)年來(lai),徐艷豐(feng)已經練就了“一眼(yan)看(kan)(kan)穿”的本領。無論什么建筑,他只要看(kan)(kan)過(guo)一眼(yan),就能做出一模一樣的秸稈扎刻作(zuo)品。少于3萬節(jie)高粱(liang)稈的雙層建筑,徐艷豐(feng)可以直接在腦中畫圖(tu),而(er)10多(duo)萬節(jie)高粱(liang)稈以及更多(duo)的大型建筑,仍需要先(xian)畫圖(tu)后(hou)創(chuang)作(zuo),以保(bao)證精(jing)密性。
萬丈高樓(lou)平地起。秸稈扎刻在制(zhi)作時(shi)可以(yi)分(fen)成不同部(bu)分(fen)來砌(qi),如底座(zuo)、中(zhong)間、樓(lou)頂,砌(qi)好之后再(zai)合并起來。徐艷豐做的建筑作品都是先從底座(zuo)開始(shi),由下至上,由主體結構(gou)到門(men)窗(chuang)等細(xi)節(jie),逐步完善和細(xi)化。
在做零部(bu)(bu)件之(zhi)前(qian),要先用刀片在秸稈(gan)上挖“小槽(cao)”,這個部(bu)(bu)分稱為“刻”;其(qi)后(hou),可用“別(bie)扣”的(de)(de)手法,將(jiang)多(duo)根高粱稈(gan)通過彼此間的(de)(de)小槽(cao)相互“鎖住”,來做門、窗、圍欄,這部(bu)(bu)分叫作(zuo)“扎”,由此形成扎刻作(zuo)品。徐艷豐的(de)(de)作(zuo)品通體上下所有接口不用釘子、膠水、鐵絲(si)或線繩之(zhi)類的(de)(de)輔(fu)助固定,均采用傳(chuan)統木工卯(mao)榫結(jie)構(gou)(gou)咬(yao)合在一起實(shi)現(xian)固定,結(jie)構(gou)(gou)既穩又(you)緊,且(qie)門窗都能開合。
“所有扎(zha)刻(ke)(ke)作品的(de)(de)(de)骨(gu)架都(dou)是由六根高(gao)粱稈鎖扣而成,將(jiang)鎖好的(de)(de)(de)稈從(cong)下往上(shang)、從(cong)里往外(wai),一(yi)(yi)(yi)(yi)層(ceng)層(ceng)做起來(lai),就(jiu)像蓋房(fang)子。”徐(xu)艷(yan)豐介(jie)紹,“扎(zha)刻(ke)(ke)的(de)(de)(de)關鍵是尺(chi)寸要(yao)掌握好。每(mei)根稈的(de)(de)(de)直(zhi)徑都(dou)用(yong)游(you)標卡尺(chi)一(yi)(yi)(yi)(yi)一(yi)(yi)(yi)(yi)校(xiao)對,誤(wu)差不能(neng)超過0.3毫(hao)米。高(gao)粱稈不可能(neng)個個筆(bi)直(zhi),你看現在的(de)(de)(de)梁柱都(dou)是筆(bi)直(zhi)的(de)(de)(de),那是因為在扎(zha)刻(ke)(ke)之前(qian),用(yong)酒精燈一(yi)(yi)(yi)(yi)一(yi)(yi)(yi)(yi)烤直(zhi)的(de)(de)(de)。稈直(zhi)且一(yi)(yi)(yi)(yi)樣粗(cu),扎(zha)刻(ke)(ke)出(chu)的(de)(de)(de)作品才(cai)會整齊。而且這(zhe)樣裝上(shang)的(de)(de)(de)每(mei)扇門和窗(chuang)才(cai)能(neng)夠打得開(kai)、關得上(shang)。”
2008年,經過多(duo)(duo)番努力,“永清(qing)扎刻”被列入了“第二批國家級非(fei)物質(zhi)文化(hua)遺產(chan)名錄”,開(kai)始受到社會各界越(yue)來越(yue)多(duo)(duo)的(de)關注和認可。徐艷豐的(de)一雙(shuang)兒(er)女也成了這項(xiang)工藝的(de)傳承(cheng)人,在父親指導下,手藝日(ri)臻成熟,如今已是河(he)北省省級非(fei)物質(zhi)文化(hua)遺產(chan)傳承(cheng)人。
盡管年過花甲,體力下降,但徐艷豐一有時間仍會拿起秸稈和刻刀,創作幾個自己喜歡的小作品。這兩年,身體狀態好的時候,他還會到各大高校的建筑系開講座,講講自己當年的故事。在秸稈扎刻這門獨創手藝的傳播和傳承上,徐艷豐說自己將始終在路上。
作品賞析:

徐艷豐 作品

徐艷豐 作品

徐艷豐 作品

徐艷豐 作品

徐艷豐 作品

徐艷豐 作品

徐艷豐 作品

徐艷豐 作品

徐艷豐 作品

徐艷豐 作品

徐艷豐 作品

徐艷豐 作品

徐艷豐 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