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雄舟
*
木旋技藝
熱度:938

普普通通的閩南庭院,大門敞開,走進一間不大的作坊里,只見里面擺放著機床、刀具及木料。一位年近50的中年人正坐在機器旁忙碌著。他把切好的木條放進一臺機器中,機器飛速旋轉下,去皮、鑿空、分層、磨光,木花紛飛。起手落手間,木料變成了一個個或圓或尖或方的物件。他就是木旋手工藝人劉雄舟。

劉雄舟,1971年10月出生在南安市洪瀨鎮,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古鎮。1987年的一次意外事故導致他左眼失明,雖然視力不好,但這并沒有使他失去對美好生活的憧憬。由于自幼喜歡手工制品,他開始在業余時間研究學習木工制作。他在自家院子里建了個木工作坊,開始了他的木藝生涯。很快,他便精通了各種技法,成為一名出色的木匠。心靈手巧的他,會根據手拉皮帶使鉆頭轉動的原理,制成簡易旋車。還會制作一些刀把、花棒錘類的簡易玩具。就這樣,他逐漸摸索出一套制作木旋制作的技藝。


木旋,顧名思義就是運用工具使木頭轉動起來,利用動能和一定的切割工具把木頭雕刻成各式各樣的形狀和紋理,創造出一件件實用性與美感兼備的手工制品。不說不知道,這項古老而傳統的手工技藝在中國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可以說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珍貴技藝,凝聚著先輩的智慧結晶。

“手工木旋主要制作工具是木制旋床、旋刀、鉆及斧頭、鋸、圓刨等。”據劉雄舟介紹,旋床由床架、拉弓、壓板、踏板、座板等部分組成,旋刀則包括平刀、斜刀、尖刀、圓刀、彎刀、指甲刀等。
劉雄舟熟練地將一塊木料放到旋床上,頓時一條條木屑雪花般飄落,陣陣柳木幽香散發出來。隨著手指的切、削、挖、琢,一只可愛的小陀螺,片刻就展現在面前,精湛手藝讓筆者驚嘆不已。

“雖然木旋這項工藝流程簡單,但工序精細,關鍵是熟能生巧。”劉雄舟說,木旋工藝一般以楊柳等較硬的木質為原材料。可以根據客戶的要求尺寸,旋制成各式各樣、大小不一的日常生產生活用品,桌椅板凳床的圓腿、柱及砸蒜錘、搟面杖等,只要能找出對稱軸線的圓形制品,均可旋削而成。

木旋工藝的特點之一是通過手持刀具對旋轉的木制品進行旋削,最終得到形狀各異的成軸對稱造型的制品。它屬于木工里的細木作,是其分支之一。簡單來說,木工可以分為木結構建筑的大木作、木結構裝修的小木作、家具與木制品的細木作以及雕刻。木旋既然是細木作,自然更貼近生活,容易被人們接納并喜愛。

木旋的誘人之處是可以在低成本的前提下夠迅速完成作品。和很多木工制作方法在原材料的預處理上花費很多的時間不同,木旋只需將木料固定在車床上旋轉,能做出什么樣的東西完全取決于個人的技巧和想象力。


據記載,手工木旋技術俗稱“旋東西”,源于明永樂十六年,至今已有600年歷史。該技藝以旋床為基礎,以木材為載體,通過手工技術加工,將木坯旋削成各種生產、生活用具。

如今,我們看到這些活靈活現的木制品,離不開老藝人們的實踐與摸索、細致入微的觀察和豐富的想象。他們不斷對人物、動物的自然形體加以取舍、提煉、夸張、充實、變形等,最終將形體的各個局部概括再加以組合,節奏感的加強和微妙動態的捕捉成就了一件件栩栩如生的木旋制品。

2017年,十九大召開,“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化繁榮”的理念被提出,社會各界對于文化建設,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愈發重視。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布,木旋技藝位列其中。

目前,劉雄舟已經收了5名徒弟,劉雄舟對他們的手藝贊許有加,言語間盡是藏不住的喜悅,“現在我更感到責任的重大,一方面要把這門傳統的手藝傳承好,另一方面還要不斷地進行創新,讓我們的作品被更多的人喜歡。”
劉雄舟 聯系方式:
電話138597603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