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友杰
*
烙畫技藝
熱度:5830
許友杰

2008年,18歲的許友杰在從化的一家手機修理店工作,修手機時經常用到電烙鐵。修手機時,電烙鐵的尖端會沾有電焊絲,所以經常需要把電烙鐵在木板上點兩下,把電焊絲去掉。許友杰發現,經過這樣多次的點燙,木板上呈現出了一些簡單的圖案。

偶然的發現讓許友杰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他開始嘗試用電烙鐵在木板上畫一些花草和動物,雖然畫得很粗糙。后來,許友杰上網查詢電烙鐵木板作畫相關的東西,猛然一看才知道這種作畫形式叫“烙畫”。在了解烙畫之后,他便買了很多相關的書籍,在工作之余自學。

烙畫又稱燙畫,火筆畫,即用火燒熱烙鐵在物體上燙出烙痕作畫。據史料記載,烙畫源于西漢,盛于東漢,后由于連年災荒戰亂,曾一度失傳。直到清光緒三年,才被一名叫趙星的民間藝人重新發現,得以流傳。
在從化,烙畫藝術家并不多見,而記者在良口鎮尋找到了一位民間烙畫藝術家,他就是許友杰,一位30出頭的小伙子。初見許友杰時,他正在木頭上烙鳳凰,一只手輕輕固定木頭,另一只手拿著電烙鐵,在木頭的橫切面上或勾勒,或點染。四五百攝氏度的高溫集于電烙鐵上,重復了無數次的烙燙,一只鳳凰的部分毛羽才稍稍成形。

對于完全沒有繪畫功底的許友杰來說,繪畫是“依葫蘆畫瓢”,而烙畫更是在黑暗里探索。但是,為了能更深入地學習烙畫,2012年許友杰毅然辭去了手機修理店的工作,到溫泉鎮的一個根雕廠里學習在木頭上雕刻的技巧。“在根雕廠里,才學會打磨木頭,切割木頭等。”許友杰說道。許友杰在根雕廠里扎扎實實地學習了兩個月。“因為興趣使然,在根雕廠里很快就把師傅教的技能和方法學到手了。”許友杰說。

有了根雕的基礎,許友杰的烙畫技術也越來越成熟。“烙了三四年算是有了些起色,出于欣賞,身邊的朋友會前來向我索要烙畫。”許友杰說,由于烙畫使用的木材各有不同,因而在烙畫時需要格外注意。“電烙鐵溫度過高時,木頭的中間容易裂開,所以需要拿捏好烙燙的力度。”許友杰補充說,為了作品出來的效果更好看,烙畫完成后,還要及時噴上一層保護漆。

許友杰在烙畫的過程中,發覺自己很難在木頭上烙下好看的文字。為了讓烙畫作品更加精致,他找到了英豪劍橋國際高中的美術老師賴榮忠。許友杰回憶說,第一將烙畫成品拿給賴榮忠看時,賴榮忠很坦白地說:“畫是烙得不錯,但是旁邊的字烙得有點丑。”聽到這話,許友杰暗下決心要練出一手好字,當場拉著賴榮忠教他練字,一練就是三個小時。

為了能跟隨賴榮忠學習,許友杰跑去英豪劍橋國際高中應聘保安職位。白天在學校當保安,晚上跟賴榮忠學習書法和繪畫。相處過程中,賴榮忠發現自己也漸漸喜歡上烙畫,便開始自己動手制作烙畫。兩人還溝通好每天挪出兩個小時一起烙畫,一個半月時間,兩人共同完成的第一幅烙畫作品問世。當時恰巧是英豪劍橋國際高中建校二十周年紀念日,他們把這幅作品送給了學校。

2013年底,許友杰決定將自己的興趣發展為工作,便在良口鎮租了廠房,開起了竹木工藝廠。走進廠房,便能看到形態各異的根雕作品和烙畫作品。“制作烙畫要花很多精力,一般有人訂貨才會做。”許友杰說道,目前烙畫更多的是作為興趣來支撐,以后也準備將烙畫做成自己的品牌。

為了提高自己的烙畫水平,許友杰結交了中國烙畫藝術研究中心的很多烙畫藝術家,他們平時會將自己的作品放到網絡上一起交流。在那些烙畫藝術家的鼓勵下,許友杰也先后兩次參加了中國烙畫藝術研究中心舉辦的烙畫展。2016年許友杰也從化博物館展出了自己的兩幅烙畫作品。他希望未來能有機會在從化博物館開一次個人烙畫作品展。
作品賞析

許友杰作品

許友杰作品

許友杰作品

許友杰作品

許友杰作品

許友杰作品
?

許友杰作品

許友杰作品

許友杰作品

許友杰作品

許友杰作品

許友杰作品
獲得榮譽

許友杰作品

烙畫技藝

許友杰
聯系方式:136 8889 100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