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利
*
鋦瓷技藝
熱度:902

張振利,鋦活匠人,四八年生于山東淄博淄川龍泉。
琉璃鋦藝,亦稱琉璃鋦活、鋦琉璃,是民間藝術大師張振利先生與領尚琉璃公司合作,在鋦瓷基礎之上,通過多年探索研究、實踐,創新發展的一門新手藝。
領尚琉璃公司與張振利先生合作創新的鋦琉璃——亦即琉璃鋦藝,就是在鋦瓷技藝上演變發展而來的。因為琉璃的特性,琉璃鋦藝技術含量更高、難度更大。

每一件破碎的琉璃藝術品因為這一技術的誕生又被賦予了新的生命。

中國有句古話,叫“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這說的是一門古老的民間手藝--鋦瓷。就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訂書釘一樣的金屬“鋦子”再修復起來的技術。
鋦補修復瓷器這一行當的產生是與中國瓷器的發展有著密切聯系的,起初于何時已無法考證。最早見于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其中一處鋦匠做活的一幕。鋦瓷行當經歷了宋、元、明、清、民國、新中國六個朝代。跨越了一千多年的歷程,影響了中國多少代人的生活。

一釘一鉚,細密嚴實,猶如在縫補生命……
鋦瓷這一行當,在民間被稱作錮爐匠。最初是為謀生而產生的一門手藝。是"街挑子"之中的一員,也是被人看不起看作是下九流的行當,可卻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因為瓷器是貴族階級的寵物,從外國人對中國人的稱呼(CHINA),瓷器就是中國,中國就是瓷器,就充分體現出瓷器在等級階級上的價值,而老百姓和貧民對瓷器卻是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望,所以對擁有的瓷器視為寶貝。
瓷器堅硬耐磨,更可持久使用,可瓷器的致命弱點是易碎,每當一件瓷器破碎后,便無計可施,留著無用,棄之可惜,匠人們便開始琢磨如何將破碎的瓷器修補好,經過了艱苦的摸索實踐,失敗成功,在實踐中總結、理順、規范出一套合理的鋦瓷技藝。

破碎的生命得以新生,別樣的韻味令人拍案叫絕!

其中最大的貢獻就是發明了獨一無二的"金剛鉆"和"鋦釘",繼而便產生了鋦補修復瓷器這一行當。而這一行當的出現,很快就被老百姓接納,破碎的瓷器得到了再生,擁有者減少了購買新瓷器的費用,同時讓鋦瓷匠人得到了勞動報酬。

這是藝術,又是大愛,只有富有愛心的人才會去孜孜以求。

在清朝乾隆盛世時期鋦瓷分為了常活和行活。
行活也叫秀活,利用鋦活的精致巧妙在達官貴人享樂中興起了“鋦活秀”從而鋦瓷行當在古玩行里有了一席之地。然而隨著戰爭的硝煙四起,“鋦活秀”再也秀不起來了,鋦瓷這一行當也隨之蕭條下來了。到了新中國的解放初期只有那些孤獨的鋦瓷老匠人為了生活而不得不走街串巷,喊著那凄涼的老調:“鋦盆、鋦碗、鋸大缸...”


琉璃鋦藝,亦稱琉璃鋦活、鋦琉璃


到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瓷器壞掉了再買新的,沒人再造訪鋦瓷這一行當,沒了市場,錮爐挑子家什幾乎走到了盡頭。若是這些傳統手藝一直得不到重視與保護,也許未來破碎難修的將不止是瓷器…
















山東領尚琉璃文化創意有限公司,亦即淄博市淄川振華玻璃制品有限公司,緣于對琉璃藝術的熱愛,他們一絲不茍、精益求精,在追求琉璃藝術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