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陶伍獨 * 建水紫陶
熱度:1832

七彩滇瓷 .云陶伍獨

石雀故事

雲陶伍獨:谷鳳羽、馬行云、劉也涵、王晨華、張馨予

是什么造就云南陶器難以取代的美?

窺看職業陶藝家“雲陶伍獨”與天地水火土的智慧結晶。

雲陶滇瓷伍獨,紅土高原七彩!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曾經“少年不識愁滋味”的我們、經歷了半生坎坷,人到中年、坐在水聲山色之間,突然發現對面的青山是如此嫵媚多姿。

無論是巍巍青山壁立千仞,還是浩浩江河源遠流長,當有一天,它們遇到了一雙藝術家的慧眼,山水便有了悲喜境界,立意有了恒久。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在七彩云南花開四季的紅土地上,再一次跟隨藝術家的眼睛,藝術家的手,重返青山綠水,看江山如此多嬌。

石雀故事

“雲陶伍獨”是云南當代五位藝術家(谷鳳羽、馬行云、劉也涵、王晨華、張馨予)組合的雅號,“雲陶伍獨”以云南陶瓷書畫藝術為創作載體,在云南民族陶瓷藝術創作上有著獨特的風格與鮮明個性。

石雀故事

谷鳳羽青花瓷作品

“雲陶伍獨”的陶藝作品創作技藝各有千秋,有側重文化傳承;有側重藝術思想創作;有的側重窯火工藝;有側重書畫技法;有側重造型裝飾;有側重釉彩技法。

“雲陶伍獨”既有陶瓷窯火工藝,還有書法繪畫功底;既有陶藝市場文化品牌,還有陶藝創作思想水準,伴隨著“民族文化藝術”的戰略,“云陶”文化產業將浮出水面、得到應有的榮譽和輝煌。“雲陶伍獨”: 獨特,獨立,獨斷,獨步,獨品 。

“雲陶伍獨”是云南陶瓷藝界唯一的一個藝術家組合,是中國夢一帶一路的延伸與發展。“雲陶伍獨”宗旨是創作出當代中國夢的美感及云南陶瓷藝術思想;“雲陶伍獨”的藝術作品思想獨立、藝術獨立、風格獨立、創作獨立。“雲陶伍獨”懷抱把云南藝術陶瓷作品做大做美的信念,聯手前進,從紅土高原輻射五湖四海。厚積薄發、后發先至,組合協作、資源互補、聯手創新,做大做強云南藝術陶文化,彰顯云南陶瓷民族文化色彩的特征。

謹獻給
----美麗祥和的紅土高原

石雀故事

On the vast land of China, ancestors have composed the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with their wisdom and toil since ancient times. They have created outstanding material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which are most represented by the ceramics civilization, an important symbol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China is one of the oldest countries which breed the ceramics with a history of over 10,000 years. Today, it is still blooming. “The currently discovered pottery or pottery fragments which were made before 7,000 BC in China are mainly located in Zhuannian Village, Huairou District, Beijing, Nanzhuangtou Village, Xushui County, Hebei, Yujiagou Village of Yangyuan County, Xianrendong and Diaotonghuan Relics of Jiangxi Wannian County, Yuchanyan Relics of Hunan Daoxian County, Qingtang and Niulandong Cave of Guangdong Yingde City, Zengpiyan and Miaoyan Relics of Guangxi Guilin City, Dayan Relics of Lingui County, Dingshi Mountain of Yongning District and other relics. Among the pottery fragments excavated from these ten relics, the oldest ones are the pottery fragments of Miaoyan Relics of Guilin City which were made before 1,300 AD. The pottery shape of the second-phase kneading ceramics of Dayan Relics of Lingui County is the most primitive which dates back to about 10,000 BC or earlier. If the dating data of the two relics is reliable, Chinese pottery should be originated around 13,000 BC.” (Six Decades of Chinese Archaeology, edited by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Beijing, Cultural Relics Publishing House, September, 2009, P20).

不撫摸、不擁有、不融化、無法理解她的美。

石雀故事

?馬行雲華寧陶作品

這神秘物種是何方之器?

石雀故事

劉也涵玉溪青花陶作品

每個人

都具有創造的潛能

再小的手藝,也有自己的價值

讓世界看見你

無限可能

匠心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光陰之所以寶貴,是因為它匆匆流逝,不會因為任何一個人而停下腳步,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石雀故事

劉也涵建水陶作品

Porcelain is a great invention of China. The celadon ware made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is derived from the primitive blue china and meets with the standards of mature porcelain. Later, the ceramic whiteware made in Sui and Tang Dynasty makes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world’s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As it were, the invention of ceramics heralds the invention of porcelain. Pottery is of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history.

石雀故事

雲陶伍獨之----谷鳳羽

谷鳳羽,字羽童。丁酉年生,祖籍云南建水,鳳逸齋主人。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當代藝術家協會書畫委員會副主席、中國扇子藝術學會會員、《中國郵冊》郵品設計藝術顧問、云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

谷鳳羽自幼憑著對中國書畫的酷愛,對傳統書法繪畫有著崇敬之心,以臨摹古帖范本為基礎開始步入書畫之路,成長路上得到了多位前輩老師的悉心指教。1983年于《光明日報》開始發表作品。其畫風剛勁灑脫,用筆老辣。多年的孜孜以求使其筆下牡丹大氣酣暢,自成風格;寫意梅花筆力蒼勁、清雅高潔;寫意山水曠野清新,滿幅生機。

石雀故事石雀故事

谷鳳羽云南青花作品

谷鳳羽近年嘗試將水墨寫意表現于建水紫陶,玉溪青花,創作出了滇山云水系列作品。簡約的構圖,流暢的筆墨語匯,使其作品更具玩味性。

石雀故事

谷鳳羽建水陶作品

谷鳳羽作品先后在北京、深圳、武漢、景德鎮、臺灣、加拿大、泰國等地展出并受業內關注和藏家喜愛。

石雀故事

谷鳳羽青花瓷作品

七彩云南地處中華文化圈、印度文化圈與東南亞文化圈交匯點,不但是亞洲各民族文化系統網絡最重要的節點,也是人類文化遺產最珍貴的共生寶庫。云南各族文化的鄉土性、邊緣性、包容性,終催生出了當今洋洋大觀的民族文化多樣性,使之成為世界上少有的多民族群體、多文化形態的共生帶。

石雀故事

谷鳳羽花花世界工作室創作青花瓷作品

這里有過被稱為文明之光的古滇青銅文化;孕育出了蜚聲海內外、成果驕人的南詔文化、貝葉文化、東巴文化;創作出了含珠蘊玉的眾多神話與史詩;創造出了具有鮮明個性的歌舞、工藝品、服飾、節慶、飲食、建筑等等。
成為中華民族文化中光彩奪目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石雀故事

谷鳳羽青花瓷作品

石雀故事

谷鳳羽青花瓷作品

石雀故事

雲陶伍獨之----馬行雲

馬行云,字振先,壬寅年己酉月生,天蝎座,船舶駕駛專業。曾經十年滄海、歷盡狂風巨浪。1994年定居昆明,娶洱海湖畔白族金花為妻。留戀紅土高原的陽光白云,感悟大理蒼山的風花雪月;喜愛中國傳統的文化和藝術,欣賞“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 ”的人生哲學。

現為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師、云南省陶瓷藝術大師,云南藝術家園入駐藝術家。專注云南民族民間陶瓷文化的研究與創作,擅長現代陶藝設計與人文裝飾。以“云陶滇瓷”品牌創作的高溫無釉五色細陶、現代人文七彩釉陶有三大系列:茶器系列、賞器系列、陶塑陶硯陶印系列。出版陶瓷專著有:《中國四大名陶》(2014云南美術出版社)、《云陶》(2014云南大學出版社)、《云南文化產業系列叢書--陶瓷卷》(2015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建水紫陶》(2011云南科技出版社)等。

石雀故事

馬行雲建水陶作品

馬行云1994年來到云南,娶了大理白族金花并在昆明定居,和朋友一起做了一本《云茶》雜志,專門做云南普洱茶文化推廣。借由做文化推廣的機會,馬行云有機會接觸到建水陶瓷文化,深入研究后發現,云南民族民間陶瓷文化比普洱茶文化更加厚重。

石雀故事

谷鳳羽 馬行雲 劉也涵

石雀故事

馬行雲書法作品

陶藝創作的職業給馬行云帶來了責任感和成就感。云南民族民間陶瓷制作神奇而又魅力,陶瓷文化博大精深,馬行云開始有了兩個想法,一是云南民族民間陶瓷藝術、文化、工藝、產業值得推廣,二是要通過宣傳推廣云南民族民間陶瓷藝術文化,感恩回報第二故鄉云南。

石雀故事

馬行雲華寧陶書法裝飾作品

馬行云在推廣云南民族民間的陶藝工作期間,也遇到了一些很特別的事情。比如說,在我編輯完《中國四大名陶》文稿后,拜請中國陶瓷界泰斗、清華大學教授楊永善先生,請他幫寫序言。楊永善老師當時回復說,第一,中國產陶區眾多,何止只有四個?中國名陶很多,也不只有建水陶(紫陶),你書中的四大名陶中除了宜興紫砂陶,其他三家都是沒什么知名度;第二,佩服你的勇氣。楊永善老師在云南有很多陶瓷專業的學生,還沒有人寫本書,講一講云南的民族民間陶瓷文化。但基于馬行云對云南民族民間陶瓷文化的熱愛和推廣,楊永善老師說他支持,并給馬行云寫了《中國四大名陶》一書的序言。

石雀故事

馬行雲著《中國四大名陶》(云南美術出版社)

有一次馬行云去四川成都拜訪《西部陶瓷》主編周曉冰先生,講到正在編寫《中國四大名陶》這本書,周曉冰先生問:“你學什么專業啊?”馬行云回答:“我學的是船舶駕駛專業,接觸陶藝行業的時間比較短,希望您多多指教。”周曉冰先生說:“人家做了幾輩子陶藝都不敢寫書,你做那么短時間卻敢于編寫這么專業的書,我支持你!”

石雀故事

馬行雲著《雲陶》(云南大學出版社)

在編著《云陶》一書過程中,也遇到了好幾次這樣的事情,得到了很多云南陶瓷業界前輩的認可,更加增強了馬行云的對云南民族民間陶瓷工藝推廣的信心,也給馬行云很大鼓勵和支持,越來越覺得自己責任重大,著書立說雖然耽誤了賺錢,耗時間耗精力,但很有成就感,《云陶》的書還在,云南民族民間傳統的陶瓷工藝也會發揚光大的。很自豪,覺得自己做來件很高大尚的事情,于國于家、于公于私都有益的事情。

石雀故事

馬行雲建水陶壺

“金木水火土、紅黃青白紫,一方古滇土、窯火起藝人”。無論是雨霽風光,春分天氣,千花百卉爭明媚,還是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無論是清明時節雨紛紛,還是大寒須遣酒爭豪,大自然的變化也催生了一代代詩人的情懷。它也體現了中國人對自然時序的一顆創造之心。

石雀故事

雲陶伍獨之----劉也涵

劉也涵、滿族、1965年生,就讀于東北師范大學美術系版畫專業,2003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國畫院第三工作室碩士研究生,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央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李少文藝術工作室專職研究員、《水墨視界》總策劃、作品獲獎參展:第八屆全國美術作品展,文化部、中國美術館,1994第九屆全國美術作品展,文化部、中國美術館,1999個展“第一回劉老五水墨人物展”,中國美術館,1997個展“第二回劉老五水墨人物展”,中國美術館,1998獲“吉林省首屆水彩畫大展”金獎,1998獲“第二界東三省水彩畫聯展”銀獎,199999水墨延伸——中國人物肖像作品展,中國美術家協會,1999第十五屆新人新作品展,中國美術家協會,2001全國中國畫作品展,中國美術家協會,2004中國民族人物畫服飾大展,文化部,2004中央美術學院“學院之光”提名獎,2004首屆中國畫寫意作品展,中國美術家協會,2005畫壇年度優秀書畫家提名獎,2005第二屆全國書畫院作品聯展,中國國家畫院,2006第二屆徐悲鴻美術獎評選,百佳書畫家,2007獲“全國第三屆黎昌杯”優秀獎,2007巴黎-中國——當代美術名家提名獎,2008走進鄂爾多斯國際美術大展,2009文化部藝術市場司中國書畫名家年度人物提名,2010出版專著:《劉老五畫集》。

石雀故事

劉也涵建水陶作品

2002《中國書畫名家年度人物之劉也涵卷》,2010編輯畫冊:《中國當代人物畫小品集》、《水墨世界》、《中國當代山水畫小品集》、《中國當代花鳥畫小品集》、2010年11月第五屆北京文博會獲金獎兩枚,銀獎一枚。2010年8月52件高溫細陶作品入選上海世博會。

石雀故事

劉也涵作品《云南十年》

2011年10月份獲杭州藝博會《天工藝苑---百花杯》金獎。2011年11月第六屆北京國際文博會金獎,銀獎,作品被省級博物館、美術館、民族博物館收藏。

石雀故事

劉也涵建水陶作品

劉也涵瀟灑禪凈,在陶瓷繪畫江湖上游走奔波,情感真情投入。在云南10年中,比早些年更顯其不忘初心,對繪畫的感受和體會也愈加明顯,這與劉也涵遠離名利中心,潛心于自己的情懷有關。因為任何優秀的藝術家如果總是活躍在名利一線,其藝術作品肯定更值錢,名氣更響亮,但作品只會更差勁,沒有例外。能明辨社會,能善待藝事,能守住自己,在當下中國社會可是不易。

石雀故事

劉也涵在華寧西林寺工作室

看劉也涵作品乃知其是“守心”而作,求本性,求本真。到了這個程度,對他的評價高低,議論好壞實際上已經失去了現實意義。其繪畫的意義也不過是一種交流,一種見地,一種切磋,一種真性情也。劉也涵的人生閱歷萬水千山,功名利祿、左右逢源、成名成家或都以成為過去式。現在所見是自我積累,自我錘煉,自我對話。陶瓷繪畫成了他的人生之修煉,藝術成了“渡心”之舟,制陶成了一種初心美感和生命感悟的流露——“ 立地成佛 ”。

石雀故事

劉也涵作品《少女情懷》 2016年于云南曲靖潦滸

劉也涵對制陶藝術美感十分敏銳,對繪畫技巧和技藝也有十分自由的把控,在點劃形態,空間布局都有耐人尋味的獨到地方。在有足夠人生閱歷的含蓄當中,又有倔強不屈的內在沖動,繼而還能保持對畫作的不滿和學習的上進,繪畫藝術成了徹頭徹尾的情懷,在當今錢而致上社會中這樣的人其實不多了。

石雀故事


?
劉也涵建水陶作品

而且,只有在這種狀態下,繪畫的樂趣和精神上的愉悅才有可能出現,這便是繪畫藝術的真諦和真趣。人到中年的歸緦,其在最后的感悟中,唯有此時此刻,人陶畫才算合一也。

石雀故事

劉也涵中國畫作品

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中國陶瓷,是中國古人的智慧,它是農耕社會人們生產生活的重要指南。

石雀故事

劉也涵與王晨華在緬甸

讓我們在七彩云南的花開四季的舞臺上,再一次感受寒來暑往之間,土和火的相互成就所綻放出的文化的光芒。

石雀故事

雲陶伍獨之----王晨華

王晨華,1968年生、字顏華、號無題煙花,眾生陶主,自由詩人、畫家、云南陶藝工藝美術師,云南省陶瓷藝術大師。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云南省陶瓷行業協會理事、云南省陶瓷書畫研究會副會長、云南省民間工藝傳承協會理事、曲靖市美術家協會會員。

2015年陶藝作品《雀之舞》獲中國?曲靖陶瓷藝術作品邀請交流展二等獎2016年陶藝作品《土陶青花手繪大罐》《五缊佛造像》《土陶柴燒手捏供春壺》均獲云南省工藝美術第十屆“工美杯”精品評選銅獎。

2016年9月《土陶創意雕塑作品》獲云南省工會職工創新創意展銀獎。2016年12月簽約入駐云南昆明藝術家園區七彩云陶文化街。

2017年5月《眾生還原老樁壺》獲云南省第十一屆工美杯銀獎。

2018年6月16日《眾生陶工業創意壺》獲昆明第五屆中國?南博會文化創意館“南博杯工藝精品評選銀獎。

石雀故事

王晨華潦滸陶作品

2018年9月21日《佛禪同修度陶魂》獲首屆創意曲靖優秀工藝美術作品大賽金獎。

2018年“孔雀舞神”榮獲云南省職工技能才藝大賽陶藝金獎。

石雀故事

王晨華潦滸陶作品

多件陶藝和書畫作品被廣泛收藏。王晨華,懷揣藝術夢想輾轉廣東、云南,不懈努力拿起畫筆并積累了豐富的陶瓷工藝制作和陶藝塑形技術,于2014年創建了云南潦滸“眾生陶”,致力挖掘潦滸古法柴燒和創新創意潦滸陶工藝提升,是立志推動潦滸陶的藝術化進程的踐行者。

石雀故事

王晨華潦滸陶作品

泥坯漸干待入窯,
竹筆數月看今朝。
風華匠心付烈火,
修煉眾生土變陶。
志高緣淺魂如故,
茅廬半間棲雕刀。
盤江東去水滔滔,
潦滸曜變論秋毫。
野露村煙龍窯古,
欲訴陶歌路迢迢。
幸有使君樹高塑,
 愿將老泥換新陶。――“眾生修行,終歸土”修的是一種泥土生香的情結!行的是一種烈火焠煉的志趣!眾生陶一一王晨華攜第子師徒三人行萬里路歷數十載由老家陜西輾轉廣東、入駐云南曲靖潦滸創建“眾生陶”皆因制陶之緣。刀舞粘土欲成器,形入火中取陶寶!這種冗長的過程厚積著不懈的執著與等待!

石雀故事

王晨華潦滸陶作品

泥心石釉裹紅硝
禪坐爐花付火燒
不知出身何面目
甘忍烈烈到明朝
 一一這種向上的精神正是王晨華眾生陶追求的目標!他正致力于土陶精做、用心雕磨、爐火煉燒、成形成器、登堂入室的過程。

石雀故事

王晨華潦滸陶作品

前生,今世
總是相欠太多
所以割舍不開
于是,花落又花開
曾經,注目或一瞥
有情或無情
倫回之后
似乎,都需記得
于是,你執起雕刀和畫筆
雕的也許只是陶罐
但一定是裝滿滄老的眷戀
寫的不一定是她的容顏
但一定是你的靈魂和她的感嘆
還有詩中的畫卷。

石雀故事

王晨華與陶藝家在曲靖潦滸眾生陶工作室

王晨華創作的潦滸陶逸古拙樸素、傳統端正,工藝研究和燒成細化,逐漸形成了器型端正、作工嚴整、色調古樸、自然幻化、天人合一的“眾生陶”風格和面貌。陶因火而成,浴火重生。經過火的錘煉與洗禮,方幻化為世間之重器。從泥到陶,是一個質的飛躍,更是一種超越與創新。人生的道路上,亦難免會歷經種種磨礪與考驗。挫折越多,失敗的教訓越深,獲得成功的把握也會越大。人的一生,不正如“眾生陶”一樣,經歷一個不斷修煉境界、打磨自身的過程嗎?陶是泥與火的完美邂逅,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再造與重生。
由此,它是有生命和靈魂的,厚重的生命之樹長青,豐沛的靈魂之水不竭。生命不息,燒陶不止……

石雀故事

?
王晨華曲靖潦滸陶作品

千年陶歌有卻無,
借問誰家潦滸壺。
踩泥盤轉鄉火余,
龍窯柴燒訴孤獨。
夢如煙花刀雕俗,
霧鎖南江舟自浮。
凡胎欲為施釉古,
奈何未識麒麟圖。
――王晨華《煙花吟》的詩句不斷記錄著“眾生陶”的爐火印跡。

石雀故事

王晨華在曲靖潦滸眾生陶工作室

2018年陶藝作品《豐乳肥臀》榮獲云南省工藝美術行業協會第十二屆工美杯精品評選金獎。

石雀故事

王晨華曲靖潦滸陶作品

古百姓之制陶兮,技養身而為。
今眾生之癡陶兮,欲返古而藝。
結潦滸之龍窯兮,遠千山而至。
求盤江之順流兮,載陶船而游。
用鄉舍而為室兮,雕刀之無閑。
舉畫筆而寫缶兮,青花之老釉。
守窯火而炙烤兮,五行之求變。
爐千度而柴燒兮,三日之四夜。
待神明而知情兮,示禪之幻化。
現陶寶而火中兮,眾生之花發。?? 一一王晨華《眾生陶賦》

石雀故事

王晨華潦滸陶作品

滇山濃秋夜已半
疏雨輕敲人未眠
靜守爐火龍窯畔
三更夾衣燒土罐
添柴驚夢窯火間
犬吠聲聲魂斑斑
四更風冷旺火暖
匠心悠悠情孤遠
一壺清茶聊作伴
五更雞鳴醒疲倦
風雨已停魚白現
村野勤民早耕田
東山晨曦霞光現
西山霧起籠碧煙
南盤江水未曾斷
北斗星輝照潦塬
挑罐腳夫擔磨肩
竹刀雕師塑龍旦
眾生相守夢相牽
潦滸陶花正禪變
三日四夜陶寶見
再傳陶歌八百年? …王晨華《煙花吟?守窯》

石雀故事

雲陶伍獨之----張馨予?

張馨予、女、1970年生,云南建水人,畢業于云南師范大學,主功繪畫、雕塑、陶藝的獨立藝術家。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師,云南省陶瓷藝術大師。

石雀故事

張馨予在撒哈拉沙漠

張馨予作品多次獲得國家級,省級獎項,部分作品被國內外機構收藏,代表作《虞美人》獲得2012年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金獎。在建水高溫細陶的創作上首開“圓雕人體”先河,其前衛思維與傳統工藝相交融,形成鮮明藝術風格。她從揉泥、拉坯、修坯、裝飾,到雕刻、燒制,堅持學習和研究,掌握各道工序。她的陶藝作品從制陶到書畫裝飾均獨立為之,實現了“工”與“藝”完美的結合,增添了文氣和藝術品位。其紫陶陶藝作品造型古拙樸實、渾厚大方,書畫裝飾清新雅逸,將文人畫風和樸素陶味和諧相融,使得其陶藝藝術品滌蕩書香墨韻,文人氣息十分濃郁。其藝術自白:“性感與童真是我的左右雙翼,我借此平衡”。

建水,地處云南滇中,這里不僅孕育出了豐富的儒家文化,更是中國四大名陶之一的紫陶產地。建水獨特的文化氛圍,孕育了大批的文人墨客藝人,而張馨予也是這其中的一名。

石雀故事石雀故事

張馨予 建水陶作品

張馨予出生在建水,生活在一個世代書香的家庭,父親曾任教育局長,母親曾任教師,父親母親書法功底良好。出生在這樣一個家庭,她從小耳濡目染,練得一手好字好畫。

石雀故事

張馨予在法國羅浮宮

受家鄉建水制陶大師的影響。在如線描畫大師戈壤、陶藝大師蔣雨田、雕塑大師張志禹、書法大師馮國語等藝術界名流的影響下,張馨予樹立了自己的藝術模式。

石雀故事

張馨予在建水蔓金灣工作室

張馨予展示并交流的國畫陶藝品,多以臀部和乳房的造型居多。這些讓人看了臉紅的作品,卻受到藝術界贊賞,并在海內外頗受好評。

石雀故事

張馨予建水陶人體作品

2011年,張馨予的高溫彩陶《臀系列》榮獲《云南第二屆現代陶藝作品展》二等獎,云南陶藝雕塑界著名專家張志禹、蔣雨田等都對其紫陶女臀盛贊有加。

2012年,張馨予與劉也涵合作的紫陶女臀作品《虞美人》,獲得“2012中國工美大師暨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這是中國工藝美術行業的年度大獎。也因為這次獲獎,讓昆明張馨予的名字在全國工美界有了響當當的聲音,而張馨予活色生香的陶瓷女臀,更成為云南陶瓷藝術創新的成功典范。2012年3月,她的3件作品被中華性文化博物館收藏。

石雀故事

張馨予在撒哈拉沙漠

The artistic charm possessed by pottery can’t not be reached by other materials because it is the most primitive and modern combination. Mr. Huang Yongyu writes in his Desert amid Beads of Sweat, “The concept of progress for art never exists in history. Art can only be more and more diversified and enriched.

石雀故事

張馨予在撒哈拉沙漠

不懂你的無需解釋,
真懂你的不必解釋,
做事,問心無愧就好,
做人,心安理得就行。

石雀故事

張馨予建水陶人體作品

Think about ‘Yangshao Culture’. Are your works more advanced than it?” In terms of pottery art and porcelain art, the appearance of porcelain demonstrates the immens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t it doesn’t mean pottery art is backward. Concerning artistic expression, the colored pottery of Yangshao Culture is not paled by the invention of porcelain art. The making of pottery shows uncommon characteristics in that local material can be obtained and used based on different conditions.

一代又一代的陶人在感嘆著韶光易逝;而面對物轉星移,如白駒過隙般的光陰,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

世間事,人生情,看開隨意,看淡無慮。
人生,就圖個心安理得,心若不在,何必強留,人若不愛,何必強求。

石雀故事

劉也涵對弈馬行雲(云南藝術家園雲陶街)

只要情是真誠的,就愛得無怨無悔,
只要心是干凈的,就活得有聲有色

石雀故事

張馨予中國畫作品

一輩子不長,
用心甘情愿的態度,
過想要的平凡生活。
你是誰,并不重要,
誰是誰,也不重要。

石雀故事

王晨華與國際陶藝家在曲靖潦滸

過去就讓它過去,來不及更回不去,該來的終究會來,該走的也一定會離去。學會拿起,學會放下,學會讓一切隨心,隨意,隨緣。

拿起該拿起的,舍棄該舍棄的,讓結束的結束,開始的才會開始。

石雀故事

人一簡單就快樂,
但快樂的人寥寥無幾,
心一復雜就痛苦,
可痛苦的人卻熙熙攘攘。

石雀故事

雲陶伍獨:谷鳳羽、馬行云、劉也涵、王晨華、張馨予

時光會帶走一切,時光也會給予一切,我們在七彩云南花開四季的舞臺上感恩時光的饋贈,采擷最美的陶意。生命寶貴,別太浪費,不要把太多的人請進生命里,也不要指望許多人看得慣你。

?

匠人來自:( 點擊下方圖片可查看詳情

logo.png石雀故事致力于發掘整理推介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技藝,并為之打造廣闊的展示平臺。

在石雀故事您可以免費查詢平臺收錄匠人的聯系方式以及作品, 如果您是工藝師、民間匠人,您可以添加微信yuqi102參與(下圖二維碼)。

平臺不會收取任何費用,也不會向您索要任何作品。(已收錄匠人可免費補充資料)

????? 匠人請識別二維碼(長按二維碼識別)

?????08haobianji.jpg

?

?

?

關注公眾號瀏覽平臺(長按二維碼識別)

石雀故事

?

匠人請務必點擊曝光板查看平臺最新曝光及公告內容。

嚴禁盜用平臺資料生成鏈接、鏡像,一經發現,平臺絕不姑息,將在平臺以及合作媒體進行曝光,并通過法律途徑進行追責。baoguangban.jpg

免責聲明:

涉及交易務必選擇具有第三方擔保性質的平臺。

石雀故事不承擔在交易過程中產生的糾紛等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