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景新 * 雕刻技藝
熱度:1190

石雀故事

顏景新,1936年6月出生,山東曲阜人,曲阜顏氏楷木雕刻第五代嫡傳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曲阜楷木雕刻”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代表作品:《西廂記、驚艷》《晨妝》《織女》《龍鳳書檔》《五龍手杖》。

2003年被授予“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稱號;2006年12月被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授予“全國優秀工藝美術創作人員”;2007年被山東省授予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2009年6月被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現為中國(楷雕)工藝美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山東省工藝美術學會理事、山東美術家協會理事、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師。

顏景新:曲阜楷木雕刻的“傳承”與“創新”

碑帖、楷雕、尼山硯,這是曲阜的三寶。其中,楷雕內涵豐富、制作精良,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獨特的藝術魅力。羅漢、孔子、織女、鐘馗……它們或端莊靜坐,或憨態可掬,栩栩如生地將楷木的神韻展現出來。

身不離案,刀不離手,這是雕刻匠人的工作場景,更是融入了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光陰荏苒,顏景新從一名懵懂的學徒成長為藝術大師,守護著這門古老的技藝。楷木雕刻,已然不僅是一門家傳的手藝,更是烙印到了他骨子里的深沉。

孔子故里的浸潤:2400多年的記憶

雕刻是一門豐富的藝術門類,因原材料不同、手法不同,也造就了核雕、癭瘤雕刻、玉雕、石雕等不同種類。而在曲阜,一門極具地方特色的雕刻手藝應運而生,這就是曲阜楷木雕刻。

曲阜楷木雕刻距今已有2400余年的歷史,其原材料源于孔林獨有的珍稀植物楷樹,創始人則是孔子的弟子子貢。相傳孔子去世后,孔子弟子為其守靈三年,子貢守靈六年,他把從家鄉帶來楷木的樹苗植于孔林之中,因此有了“子貢手植楷”的典故。子貢用楷木雕刻其師孔子、師母亓官氏兩尊圓雕坐像,始創楷雕。

在曲阜,楷木雕刻最有名的是拐杖和如意,這也是曲阜楷木雕刻傳統品種。相傳西漢初年,孔子的九世孫孔騰去孔林祭祀時,從地上撿起一根被刮落的楷樹枝拄著回家,此后便當作了自己的拐杖。漢高祖劉邦前往孔廟祭祀孔子,孔騰為其引路時就拄著那根楷木杖。孔騰對劉邦解釋說,這是祖宗林上的木頭,拄著它是為了不忘祖德。后來逐漸開始有人效仿制作,并雕刻上各種吉祥圖案,于是楷木手杖也逐漸成為曲阜楷木雕刻的一個重要品種。

楷木如意相傳始于宋朝。相傳孔子第四十五代孫孔道輔在寧州做官,他不信神怪,舉起笏將一條被人們供為神靈的大蟒蛇打死。皇帝聽說后大加贊賞,并將那塊打蛇的笏板封為“擊蛇笏”。這樣一來,上朝就不能用這塊笏板了,孔道輔就用一塊楷木代替了笏板。寫這塊楷木形似如意,此后就逐漸演變出了楷木如意。

后來,曲阜楷木雕刻的種類越來越多,流傳也就越來越廣。

一位老人的“守”藝行:70 年不離刻刀

對于顏景新而言,與楷木雕刻結緣,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緣分,這還得從他的祖輩講起。

乾隆年間,顏景新的祖輩就開始從事楷木雕刻,并由此一輩輩傳承下來,到顏景新這已是第五代。或許可以說,是楷木的清香伴著顏景新長大的。七八歲時,顏景新經常在祖父顏振軒的隆盛木店玩耍,看著師叔們熟練地雕刻作品,或許是好奇,也或許是骨子里的興趣,自己也有模有樣地學了起來。

后來顏景新跟隨祖父學習楷雕技藝。雖然是家傳手藝,可顏家祖輩卻定下了規矩——可以跟自己家人學,但必須拜一個外姓老師學藝。他的父親去世得早,爺爺在自己11歲那年離世,老人在臨終前把他托付給了好友楊振山之子楊玉田。并告訴他別辜負了這門家傳的手藝。

然而,沒想到十幾歲時發生的一件事情差點讓他中斷了楷雕藝術的學習。

1953年,一位在南京軍事學院當兵的孫老師有意帶他到南京軍事學院當兵。剛開始,顏景新沒有當真,后來孫老師將自己的聯系方式告訴了顏景新,并給他一個星期的時間讓他考慮。

到南京當兵可以讓顏景新前途無量,但是這意味著家傳的手藝就此沒落,他糾結了起來。幾番猶豫不決之時還是母親的一番話讓他定了心,自此便一心撲到了楷木雕刻上。

夜晚在油燈下練習繪畫,白天挑水時留心觀察“三孔”的建筑、牌坊、石刻,用筆記、用心想,顏景新在忙碌中度過了自己的八年學徒時光。

顏景新的第一件雕刻作品是“二龍壽杖”,當時用了半個月,作品完成后,但杖身已被顏景新手心的汗水浸潤成了暗黑色。

后來,顏景新的許多作品開始出現在國內外的大型展覽中,然而,誰也不會想到,這些精美的作品竟然出自一位十七歲的少年之手。

一門手藝的創新路:人與藝術相互成就

基于多年來的學習和實踐,顏景新逐漸掌握了雕刻的要領,也從守護傳統技藝走向了創新發展的道路。

1955年,曲阜成立了楷雕合作社,顏景新成了第一任主任,1957年,顏景新被調到了山東省工藝美術研究室工作,7年學習時光讓當時只懂得傳承的顏景新有了創新的想法。他在創作過程中融入一些西方繪畫和雕刻手法,漸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期間,他還與其他老師、學員共同完成了裝飾人民大會堂山東廳所需的大幅作品“楷雕六副掛屏”的任務。

1994年,山東省要舉辦“山東文物展”,急需楷雕孔子像,顏景新接到任務后,精心選材、構思,制作完成了高達2.6米的楷雕根型“孔子像”。據史料記載,上一件超過2米的孔子像誕生于民國期間。此后,巨型“孔子像”先后赴日本、意大利等國家展出,在全球范圍內引起轟動,如今這件作品已被山東省博物館收藏。

從藝60多年來,顏景新創作了上千件作品,并在長期實踐中形成了古樸典雅,造型生動,刀工細膩,意新韻秀的藝術風格。他的楷木圓雕作品《至圣先師——孔子》,根據樹根的原始形態,運用圓雕技法,布局合理,刪繁就簡,孔子形象渾然一體,被稱之為藝術珍品。

如今,顏景新仍在堅持創作,創作過程中的胸稿、草稿、泥稿一樣也不少。他說藝人只有不斷地創新,不斷地給自己較勁,藝術生涯才能永葆青春。“現在已經有了很多的徒子徒孫,如果說我為楷雕做了點什么的話,那就是把他傳承了下去。過去許多老藝人不大收徒弟,為的就是不耽誤自己的創作,可那樣真是為了藝術創作嗎?我覺得不是。“顏景新說。

目前,顏景新共收了9個徒弟,他說,不能讓這門家傳的手藝在自己這里斷了。“現在我還在教自己家里的孩子學習雕刻,看到他們能夠接過接力棒我感到很欣慰。”

顏景新認為,楷雕作為一項傳統的技藝,要在繼承和創新中找到一個平衡點。“傳統的手藝很可能在產業化的過程中遺失,可以讓一部分楷雕作品進行機械化生產,以擴大其影響力,但是傳承人必須掌握完整的技藝,并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

歲月的變遷和積淀,并沒有影響顏景新的雕刻創作,他還是那個深愛著楷雕的他,那個心無雜念的他。閑暇之余體驗生活,看看電視劇,這樣能給他的創作帶來靈感。一年、兩年、十年……七十年從不間斷雕刻的創作,這是一份愛好,更是一份責任和擔當。與其說顏景新把自己的生活交給了楷雕,不如說楷雕賦予了他新的活力。

匠人來自:( 點擊下方圖片可查看詳情

logo.png石雀故事致力于發掘整理推介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技藝,并為之打造廣闊的展示平臺。

在石雀故事您可以免費查詢平臺收錄匠人的聯系方式以及作品, 如果您是工藝師、民間匠人,您可以添加微信yuqi102參與(下圖二維碼)。

平臺不會收取任何費用,也不會向您索要任何作品。(已收錄匠人可免費補充資料)

????? 匠人請識別二維碼(長按二維碼識別)

?????08haobianji.jpg

?

?

?

關注公眾號瀏覽平臺(長按二維碼識別)

石雀故事

?

匠人請務必點擊曝光板查看平臺最新曝光及公告內容。

嚴禁盜用平臺資料生成鏈接、鏡像,一經發現,平臺絕不姑息,將在平臺以及合作媒體進行曝光,并通過法律途徑進行追責。baoguangban.jpg

免責聲明:

涉及交易務必選擇具有第三方擔保性質的平臺。

石雀故事不承擔在交易過程中產生的糾紛等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