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海
*
泥塑技藝
熱度:1635

崔海海,漢族,1981年出生在佳縣一個偏遠貧困的小山村——崔家畔村。崔海海名字中的“海”是大海的“海”,父母給他取這個名字,是想讓他的胸懷像大海一樣寬闊,將來能夠走出小山村,走進更廣闊的天地。但是,天意弄人,他從小山村往外面世界走的步伐太沉重,道路也太坎坷。
命運在崔海海兩歲的時候改變了他的生活軌跡,1983年,家境貧寒的崔海海高燒不退,加上交通不便沒錢治療,病情嚴重耽擱,導致小兒痳癖,使得左腿肌肉萎縮,造成終身殘疾。殘疾,對于還沒開啟絢麗人生的崔海海來說,意味著求學的艱難和生活的無著,但是童年的不幸和寂寞,也把自強不息的精神深深烙在他幼小的心靈中。人常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為了能讓家中其他兄弟姐妹上學,也減輕家庭的負擔,16歲中學后,崔海海便輟學步入社會打工,幫助父親共同撐起這個清貧困苦的家。
崔海海很清楚,殘疾人要自立,必須先要自強,自強就得有自己的一技之長。2001年,崔海海機緣巧合認識了木雕大師鄭建興,初次接觸到雕刻藝術,便深深為之著迷。經過幾個月的觀察,鄭建興大師被崔海海的執著和真誠打動并正式收他為徒。由于多舛的命運,崔海海分外珍惜這樣的學習機會;更由于對木雕的癡迷,他在學藝期間加倍努力跟隨師父學習各種雕刻技藝。手指無數次被刻刀劃傷,一個造型無數次的思考改進,甚至連吃飯睡覺的時候都在琢磨。
柏拉圖說:“人要有一種偉大的欲望,還要有能夠實現這種欲望的技能和堅忍。”在學藝期間,崔海海無數次告訴自己,必須有超越常人十倍百倍的意志,付出常人千倍萬倍的辛苦,才能對他的親人朋友說:“我能行!”五年學藝,眾多困難無法阻止崔海海對雕刻的執著追求,最終贏得師傅的認可。雕塑,讓內向封閉的崔海海第一次有了自信,讓他覺得,他和正常人一樣,在藝術上也能創作出好作品。師傅說崔海海是他最得意的徒弟,也是師兄弟中的佼佼者,但是崔海海卻知道,學海無涯,他的藝術之路才剛剛起步。
24歲,崔海海遇到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與一個善良的女孩武春艷組建了小家庭,妻子為了崔海海能專心創作,默默地承擔起一切家務照顧老人和孩子,遇到困難妻子總是鼓勵他,使他在藝術鉆研的道路上有了更多時間和更好的環境去追求自己藝術的夢想。在妻子的大力支持下,崔海海在雕刻藝術上有了更深的造詣。
苦難的人生經歷,自身殘疾的缺陷,使得崔海海對藝術的感悟有了更深的變化,對藝術的真諦有了新的認識。具有藝術天賦的他想用養育他成長的大山之土去訴說他內心的世界,25歲那年,具有深厚木雕技藝的崔海海嘗試用泥巴去表現他對藝術的感悟。
從此,崔海海進行了長達8年的心與泥巴的碰撞。他一直在對傳統泥塑的體悟和對現代泥塑形式的探索中積極尋找自我風格的表現方式。對于當前大眾心理的精神訴求和審美需要做了許多探索與研究,在傳統泥塑造型里吸收營養,融入現代審美和理念形成了鮮明的個人風格。
崔海海有著極強的造型能力和明確的藝術追求,他的泥塑作品具有厚重的黃土文化氣息,散發著濃郁的鄉土韻味。作品內容涉獵廣泛,除隱喻吉祥幸福的傳統題材外,更關注現實生活和自身對生活感悟。兒時的記憶、曾經的玩伴、身邊生活、古老的傳說及自己的親人都成為他泥塑藝術的表現主題,不拘一格地創作出帶有時代氣息獨具特色的泥塑語言,并在造型外更給人以更多的對生活本身的思索和感悟。
雖然崔海海身體殘疾,但是他靠著樂觀的心態和堅強的意志戰勝了自我,超越了常人。在雕塑藝術的道路上,他從未停止艱難的跋涉。在多年不斷努力下,崔海海創作出大量經典泥塑木雕作品,在國內外深受大家的喜愛,眾多媒體相繼報道他的事跡,多件泥塑木雕作品在全國獲得大獎,作品被多家美術館收藏。2018年評為佳縣傳統泥塑代表性傳承人,被譽為陜北泥塑藝術大師。
現為:
陜西省工藝美術協會會員,
陜西省工藝美術學會會員,
榆林文化產業協會會員,
榆林市青年藝術協會理事。
獲得獎項:








作品賞析:

崔海海 作品

崔海海 作品

崔海海 作品

崔海海 作品

崔海海 作品

崔海海 作品

崔海海 作品

崔海海 作品

崔海海 作品

崔海海 作品
崔海海 聯系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