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憧
*
書畫藝術
熱度:29

陳憧,現居于成都,曾進修于中國書畫函授大學、中國畫研修班,早年師承于黃純堯、李文信國畫大師,后隨張大千弟子王永年先生習畫,系張大千再傳弟子。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四川分會會員、四川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成都市美術家協會會員、成都市當代工筆畫研究會會員、錦江區美術家協會理事、成華區美術家協會理事,成都錦江金暉書畫院副院長,四川巴蜀書畫院理事,四川東方張大千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四川名人協會會員,四川海峽兩岸養生促進會會員,四川采芹藝術研究院院士,臺灣藝術聯誼會特聘畫家,其作品被中國郵政珍藏版限量發行,還多次參加全國級藝術大賽,全國巡回展及個人展覽,先后被授予《當代杰出書畫藝術家》《21世紀中國百杰書畫家》等榮譽稱號,其作品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喜愛,被多家博物館和美術館、及海內外企業和個人收藏。
熱愛生命,熱愛生活。”在陳憧的理解,藝術是享受自由的快樂,它不是 事業,只是一種生活的方式。“我喜歡待在畫室里,白紙對我很重要,它是我展翅飛翔的藍天,是我乘風破浪的海洋,是我策馬馳騁的草原,是我養息身心的家園,所以我覺得很幸福。”
在通向藝術的道路上,他一路走來,曾經困惑過,也迷茫與失落過,恰恰是藝術讓自己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每次繪畫的時候都會心無旁騖,以情運筆,用心營造,把對祖國山河的一片愛戀和對人生深刻的體會傾斜于筆端,描繪出巴山蜀水的滋潤與靈秀,讓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
九十年代初,陳憧為工作來到省城成都,之后便迅速感知到了成都濃厚的文化底蘊。早年的時候,每當自己逢年過節休假的時候,文化公園、百花潭公園、杜甫草堂等地方的畫廊,都留下他的足跡與身影。在一個偶然的機會里,陳憧遇見了現在的良師益友駱國彬先生,成為我藝術的領路人。由駱國彬的引薦,他得以受教于翰林藝術學院,師承于黃純堯、李文信大師、后隨張大千之弟子王永年先生等藝術名家的教誨與指點,繪畫水平得到顯著的提升。
“要畫好山水必須得老老實實從最基礎入手。”在名師指導下,陳憧認真地研究起了《芥子園》,并對《芥子園》有了深刻的認識。“它看似簡單但卻包含了這個藝術門類及其豐富的內涵,每一次的臨習都會給人新的啟發,都會有新的收獲。”陳憧說,“我以為《芥子園》實際上是在解決山水畫形的問題,它看似簡單的線,其實是暗示了山水內在的結構,線的主次和疏密都是在為結構服務的,只有把內在結構理清了才能舉一反三,隨勢生發,才能做到胸有丘壑,明白了這一點才算是進入了山水畫的門檻。”而后,陳憧又對四王、八大、石濤,以至宋元名跡都下過功夫,“在這些經典名跡中找到帶規律性的東西,為我所用,使我的山水畫里有明晰的傳承而又痕跡不露。”
這些年來,在繪畫的時候,他也在有意無意地融入一些自己的感受,從具體的樹、石、房屋的畫法,到畫面的構圖和氣韻我都在努力地營造自己個人的語匯,希望使之呈現出具有自己風貌的山水形態來。“比如樹:我的樹其實就是來自于《芥子園》,只是把《芥子園》的樹重新進行了組織,以曲為主以直為輔,兩株三株相映成趣并有意的簡化,使之更符號化更個性化,樹葉則完全是《芥子園》葉子的重新組織。又比如房屋,我更多的是把房屋看成畫面中的有機部分,只取其勢不重其形,高矮相映長短相形即可,而在門、窗等地方則用自己的手法表現之。山石的法則遵循傳統,只是在山的下半部分和山角強化折帶皺法,既表現了山石的質感又表達了個人的感受。”
這些年,陳憧一路走來,可能只算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他始終堅信,學無止境,未來之路還很長,需要畢生的時間去追求。“我要做的事情還很多很多,需不斷進修和充電。”陳憧說,人人都想成為藝術大家,可追求過的人才知道,這條路是異常艱難。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我們要做的 就是堅定自己的藝術理想,“不管未來怎樣,既然選擇了遠方,便會風雨兼程。”
子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陳憧說,他夠不上仁者也非智者,但十余年的山水畫研習使自己的內心確實得到了撫慰,“心靈在與山水的對話中變得更加沉靜,面對大自然中的青山綠水,我作為一個自然的歌者。而倍感自豪,當我用畫筆將自己對自然的感受表達在紙面上的時候,我體會到了內心的那份愉悅和成就感。”與書畫結緣是他人生的幸事,與之相伴讓其生命充滿活力也更具有意義。“藝無止境,前面的路任重而道遠,但我會腳踏實地走好每一步。”
聯系方式:1592852500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