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鲍视频,王娟被老赵一夜干4次,免费看视频,漂亮老师做爰8,人妻激情文学

×
青島西海岸新區 活力西海岸 石雀故事青島西海岸
  • 匠心傳承
  • 人文旅游
  • 特產美食
  • 特色小鎮
石雀故事

辛安剪紙

辛安剪紙作為黃島地方剪紙的代表,歷史悠久,傳承明確,而且后繼有人。比如在辛安小學就有剪紙課程設置。

辛安剪紙藝術中心在2008年3月28日正式成立,有政府的大力支持,而且擁有黃島民間藝人的優秀剪紙作品,剪紙藝術中心是辛安剪紙向外界展示的一個窗口。

黃島辛安剪紙歷史悠久,至今已有三百余年歷史,早在清代就作為貢品送進皇宮,頗受皇室喜愛,在辛安民俗博物館我們看到了清代剪紙的遺留作品,所用紙是黑色的,有兩張人物和兩張花樣,珍藏完好,有巴掌大小,紋樣精美。據說是在一本書里面意外發現的,只是稍有褪色。這足以說明辛安剪紙藝術歷史悠久,水平之高超。

近年來,辛安剪紙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在2006年黃島剪紙被山東省列為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辛安剪紙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在黃島占有重要地位。

石雀故事

泊里紅席

【泊里紅席】山東省膠南市泊里紅席有悠久的歷史,據傳始于春秋戰國時期,后經代代相傳,編席技術便在泊里一帶流傳下來,成為一種傳統的家庭手工工藝。這種席是用高粱秸劈成篾子,有紅白兩種顏色,交叉編織出各種不同花紋的圖案,故稱紅席。因其編織嚴密、紋理清晰、光滑柔軟、美觀輕便,故深受民間喜愛,遠銷全國各地,并作為本地土特工藝產品進京展覽。泊里紅席,采用手工編織,綠色無污染,現已發展出紅席手工制品。

目前泊里鎮已有500多農戶重新拾起了多年不干的“手藝”,變“單打獨斗”為“聯合艦隊”,提高了“紅席匠”們對紅席市場的“話語權”。管家莊、張家莊、常河店等4個村已成為小有名氣的“紅席”專業村,全村60%以上的農民常年編紅席,戶均年收入都在2萬元以上。目前,全鎮年生產紅席3萬余領,收入900余萬元。僅編織紅席一項,預計今年全鎮農民可增收100多萬元。

石雀故事

草編工藝

草編,是利用各種柔韌草本植物為原料加工編制的工藝品。其原料生長地域廣泛,而且易得易作,故草編工藝在中國民間十分普及。為了使作品流傳的經久長遠,制作者逐步利用彩帶代替植物葉。有的利用事先染有各種彩色的草,編織各種圖案,有的則編好后加印裝飾紋樣。既經濟實用,又美觀大方。

據考證,截止2012年12月30日,可見的中國最早的草編遺物是河姆渡人制作的,距今已有7000年之久。令據《禮記》載,周代已有以莞(蒲草)編制的莞席了,而且當時已有專業的"草工","作萑葦之器"。到春秋戰國時期,已有用萱麻和蒲草編制的斗笠。秦漢時期,草編已在民間廣泛使用,品種有草鞋、草席、草扇、草簾及僧侶信徒打坐的蒲團等。漢代至盛唐,草編亦較發達。除了蒲草編制蒲衣、蒲鞋外,還有蒲草編制的蒲帆。

山東的民間草編,據1959年發現的泰安市大汶口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陶器看,早在6000年之前就已存在了。民間草編織工藝按料的不同可分為麥秸草編、玉米皮編、蒲草編、瑯琊草編、馬拌草編、三棱草編、稻草編、麻編、山箭草(民間又稱“油草”)編等等。其中以麥秸草編、玉米皮、蒲草編最為普遍。按編織物的用途分類,屬于用器類的有簍、筐、盒、盤、箱、茶墊、坐墊、箸籠、飯包、笊籬、菜篩、鍋蓋、扇子、花盆套、紙簍、信插、茶杯套、草玩具等等;屬于衣著一類的有草帽(有禮帽、童帽、斗笠、太陽帽、麻帽種種)、草鞋(有傳統的冬季穿用的 “蒲窩”,也有各式拖鞋與涼鞋)、蓑衣、玉米皮涼衫等等,家具一類的有草屏風等;建筑及室內裝飾類有 草地毯、燈傘、墻壁裝飾紙、草墻紙等等。此外還有作為半成品的各種各樣的草辮兒。按工藝分類則有 編貨、砌貨、串貨、釘貨種種。作為一種傳統的工藝美術品和農家手工業產品,草編遍及于山東全省,較集中的幾個地區是青島市和濟南市以及煙臺市、濰坊市、濱州、聊城等地區。

石雀故事

核雕技藝

民間多以桃核雕刻,穿孔系掛在身上作為“辟邪”之用。有制成佩件、扇墜、串珠等為文人清玩。其藝術特點是在較小的果核上表現出復雜的題材,雕刻手法也細致入微。所刻有詩文或漁家樂、百花籃、羅漢等題材。江蘇蘇州和揚州、山東濰坊、廣東等地均有核雕,較有特色。

西海岸的核雕傳承古代傳統技法的同時,也融入了現代的審美,讓這一門古老的技藝重新煥發新的光輝。LOGO2.jpg

更多信息請點擊圖片查看瑯琊臺的百科

瑯琊臺,中國東部沿海歷史名勝。位于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瑯琊鎮瑯琊山上。 瑯琊臺三面瀕海,一面接陸,海拔183.4米。因山形如臺,在瑯琊,故名瑯琊臺。春秋時期,越滅吳,越王勾踐欲稱霸中國,遂于勾踐二十五年,徙都瑯琊,立觀臺以望東海。秦統一六國后,始皇南登瑯琊,徙民三萬戶瑯琊臺下,重作瑯琊臺。此后,瑯琊臺這一名稱便名垂青史。經過開發建設,已成為吸引中外游客的風景名勝旅游區。

?

更多信息請點擊圖片查看大珠山風景區的百科

大珠山風景區位于青島市黃島區東南部海濱,主峰大砦頂486米,總面積65平方公里。

主要分為石 門寺景區、珠山秀谷景區。景區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薈萃,旅游資源豐富,先后被評為青島市森林公園、山東省農業旅游示范點、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山中有建于隋唐時期的佛教造像石窟,有建于金大定年間的石門古寺,有墓塔林、麻衣庵、朱朝洞、珠山石室等古代名士隱居和文人墨客探幽的遺跡,有江北獨一無二的萬畝杜鵑花,還有千姿百態的奇峰異石,最具代表性的是罕見的天然大佛,栩栩如生地展示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

更多信息請點擊圖片查看小珠山風景區的百科

小珠山(靈珠山)風景區位于青島市,坐落在青島市黃島區。小珠山系嶗山余脈跨越膠州灣向西南延伸的支脈,為花崗巖山地。綿延于黃島區,東西寬9公里,南北長15公里,總面積35平方公里。主峰大頂海拔725米,與次峰南天門南北相峙,為青島西南最高峰。小珠山雄峙青島海濱,以奇秀而聞名膠東半島。

?

石雀故事


靈珠山菩提寺坐落于山東省青島市西海岸經濟新區的珠山國家森林公園內,寺院始建于明朝末年,清朝咸豐六年重修。2006年寺院開始復建,占地80畝,建筑面積為8000平方米。

?

更多信息請點擊圖片查看靈山島的百科

靈山島,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原膠南市)東南黃海島嶼。陸地總面積7平方公里有余,以山地丘陵為主,最高海拔513.6米。是山東省海拔最高的侵蝕低山丘陵島。
靈山島海域為青島市的外海漁場。沿海盛產海參、鮑魚,海底為泥質,水族滋繁,為魚群棲之所。

1980年代開始,青島市對靈山島進行了大力開發,已經建成“旅游避暑療養區”。?

2014年4月,靈山島獲批建立國家級海洋公園。

?

鐵撅山


鐵橛山位于青島西海岸經濟新區六汪鎮境內,東經119°82′~119°84′,北緯35°88′~35°90′,面積7.8平方公里。鐵橛山海拔595.1米,峰巒疊嶂,森林茂密,是青島西海岸第二高山和森林“綠核”,是膠河、白馬河、風河的源頭。青島鐵橛山風景區距青島機場60公里,距青島港30公里,距膠南市區7公里,同三高速、329省道從境內經過,交通發達,區位優勢明顯。。

LOGO2.jpg

?

石雀故事

西施舌

西施舌是北方海域中個體較大型貝類。斧足肥厚,顏色乳白,上尖下闊,光滑圓潤,酷似人舌。肉質細膩,味道鮮美,與海參、鮑魚齊名,被稱為海中上八珍之首。

西施舌的名稱來自一個古老的傳說。在春秋時期。西施與越國國相范蠡本來是一對情侶,后來因為越國復國需要,她被勾踐當禮物獻給了吳王夫差,夫差沉湎酒色,疏于國政。而勾踐卻臥薪嘗膽,勵精圖治,十幾年后,越甲吞吳,勾踐在范蠡的協助下,一舉打敗夫差。夫差臨死還貪戀酒色,在出逃的船上讓西施為他唱歌。西施認為自己的使命已經完成,不再留戀于世,咬斷舌頭,跳江自殺。她的舌頭被江中的一只神蚌接住。神蚌被西施的情義所感動,將舌頭含在口中,四處尋找范蠡,準備把西施的舌頭交給他。聽說越國遷都瑯琊,神蚌不遠萬里從江南沿海來到瑯琊,后又得知范蠡在越國滅吳后就不再為勾踐謀事,棄武經商,定居在定陶一帶。水蚌無法逾越旱路,只好含著西施的舌頭在瑯琊附近海邊等侯范蠡。一代又一代,形成了一種優美的海產珍貝—西施舌。

石雀故事

西施舌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食物,對人體健康大有補益。西施舌肉中含有人體所需的全部8種必需氨基酸。此外還可入藥。西施舌入藥,散見史料中。如《本草從新》:“益精、潤肺腑、止煩渴”。《隨息居飲食譜》:“開胃、滋液、養心、清熱、息(熄)風,涼肝、明目。”中醫素以西施舌性寒、味咸,具有滋陰潤燥,利水消腫,化痰軟堅的功效。主治陽虛消渴,水腫,崩漏,帶下,失眠,腰酸,尿少,痰飲,痔瘡,淋巴結腫大,甲狀腺腫大等癥。因其性寒,故陽虛體弱,脾胃虛寒,腹痛,泄瀉者不宜食用,不能多食,多食有破血作用。近代研究發現,西施舌有降低尿糖的功效。據臨床報道,糖尿病患者每天早晨空腹食水煮西施舌8個,連湯飲服15天后即有顯著效果。

產品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貝殼略呈三角形,殼表光潔,具有黃褐色發亮外皮,殼表呈紫紅色,殼大薄脆。外套膜痕明顯,斧足發達呈舌狀。殼面有光潔,花紋細致,顏色隨個體大小而異。殼長7cm以下者,呈紫色或紫褐色;殼長7—9cm者,殼面大部紫色,腹緣淡黃色;殼長10cm以上者,殼頂部紫色,其余為白色或淡褐色。殼內面為淡紫色或白色。

(2)內在品質指標:西施舌肉體豐滿,肉質脆嫩,味道清淡別致,極其鮮美。西施舌營養十分豐富,富含人體所需的多種氨基酸(≥9%)、蛋白質(≥11%)、脂肪(<0.4%)及鈣(≥64/100g)等微量元素。

石雀故事

寶山蘋果

寶山蘋果生產地域以丘陵地為主,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土壤酸堿適度。獨特的小氣候和優越的地理條件,使這里盛產的蘋果品質獨特,色澤純正、果型端正,果面光潔、發育充分,具有各品種應有的特征。果面蠟質均勻,耐儲藏。

“寶山蘋果沙溝瓜,膠河白菜海青茶。”作為黃島的特色農產品之一,寶山蘋果一直是養在深閨人未識,在當地的口碑很好。不久前剛剛舉行的第四次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專家評審會上,黃島區寶山鎮提報的“寶山蘋果”地理標志農產品順利通過專家評審,成為青島西海岸新區成立以來第一個果品類地理標志保護品牌。

石雀故事

寶山蘋果農產品地理標志地域保護范圍包括寶山鎮上柴村、羅戈莊村、下柴村、李家溝村、尚莊村、呂家村、董莊村、小窩洛村、大張八村等44個村莊,轄區總面積121平方公里,種植面積達10000畝,年產優質蘋果1400萬公斤。寶山蘋果品種繁多,其中,“明月”蘋果和“紅富士”蘋果在青島市第十二屆果品展評會上榮獲“特優果品”的稱號。

石雀故事

靈山島涼粉

“靈山島涼粉”采用靈山島獨有的以海菜為原料,經過反復暴曬而后加水熬制成的涼粉,其主要成分是食用纖維和海藻多糖,可以降血壓、降血糖,是一種健康小食品;該涼粉性涼,可以清涼瀉火,因此是消暑的清涼小吃;也有人說該涼粉還能吸收人體內的鉛汞等有害元素,收清肺化痰、排毒養顏的功效。

石雀故事

海青茶

海青茶(haiqingtea),屬江北綠茶,與其它綠茶相比,特點是:葉厚汁濃,耐沖泡,色黃亮,味醇和,回味甘甜,豌豆香清香四溢,是茶中極品。

海青茶原來因為產于青島海青鎮而得名。‘海青茶’也可以說‘海情茶’,這個名字既有青島的特點——海納百川的胸懷,又有情深似海的真情寓意,是不可多得的茶葉名字,現已成為高檔禮品茶的代名詞,海青鎮是國家“北方萬畝茶園基地”,被譽為“青島茶葉之鄉” ,種植海青茶,炒制海青茶成了數萬膠南農民的小康之路。

地域范圍

海青茶農產品地理標志地域保護范圍包括海青鎮后河西村、后河東村、董家洼村、東蔡家村、鴻雁溝村等64個行政村,東到宋家嶺村,西到小嶺村,南到修七元村,北到后河東村。地理坐標為北緯35°35′~36°08′,東經119°31′~119°37′。面積2000公頃,年產干茶2600噸。

石雀故事

產品品質特性特征

總體品質表現為:外形較南方茶碩壯重實,色澤墨綠;香氣栗香濃郁;湯色黃綠明亮;滋味鮮爽;葉底綠亮。水浸出物含量高,一般在42%~46%之間,表現為滋味濃的顯著特點。

海青茶品質唯一性:葉片厚、香氣高、滋味濃、耐沖泡。形象稱之“黃綠湯、栗子香”顯著特色。

石雀故事

黃島藍莓

黃島藍莓是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的特產。世界藍莓看中國,中國藍莓看青島,而黃島區占據青島藍莓半壁江山,黃島藍莓是青島的又一張名片。

據黃島區農發局2013年的數據顯示,黃島區的藍莓面積達8.2萬畝,可采摘的面積4萬畝,年產鮮果6000噸,2013年的產值達到了8億元。在藍莓園的土地里種出了“金豆豆”。

以寶山鎮的情況為例,寶山鎮轄區總面積117.4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7萬畝,而有機藍莓生產基地有1.6萬畝。目前,全鎮有藍玫瑰、寶林、寶康、生態農業等14家專業農業公司入駐,專業藍莓種植合作社10家,擁有藍莓品牌16個。靠著藍莓的產業,吸引帶動農戶210戶,戶均增收4萬多元。

藏馬山生態觀光園(即藏馬山藍莓園)總面積3500畝,位于青島市黃島區藏南鎮,依山傍水,風光秀麗,集藍莓種植、度假觀光、休閑購物、水果采摘為一體,其中藍莓種植區達2000畝,含暖棚、冷棚、露地三種種植方式,種植有藍豐、塞拉、都克、北陸等高檔藍莓品種40余萬株,園內可賞、可游、可采食,處處皆自然,是現代人遠離城市喧囂、暢享鄉村田園休閑的絕佳勝地。

石雀故事

黃島區部分藍莓園采摘路線(采摘園可免費增加,請聯系網站編輯)

果多多藍莓園:出隧道后順濱海大道西行,至黃島西區世紀大道后右轉,至大珠山中路(原上海路)左轉,至204國道右轉,至張家樓鎮后溝村左轉,南行1公里可至。咨詢電話:15376398711。

寶石馬藍莓園:跨海大橋黃山出口下→左轉上204國道→南行2公里至薛家莊→右轉順韓瓦路西行3公里→根據指示牌左轉可至。咨詢電話:13280867066。

厚人藍莓園:出隧道后→順濱海大道西行至上海路→右轉北行至黃山經濟區駐地→左轉順韓瓦路西行7.8公里→根據指示牌左轉南行1.4公里可至。咨詢電話:83171922。

藏馬山藍莓園:出隧道后順濱海大道西行,至黃島西區世紀大道后右轉,過西外環路后順開城路西行10公里可至。咨詢電話:84168111。

佳沃藍莓園:海底隧道→濱海公路→濱海公路大珠山收費站→古鎮營橋→大泮路口西行10公里→佳沃丁家寨藍莓采摘園。咨詢電話:15166640158。

以上采摘信息由平臺免費發布,具體請先致電確定再前往。

石雀故事

瑯琊臺酒

瑯琊臺酒是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的特產。瑯琊臺酒被譽為“青島小茅臺”,多次被評青島市十佳旅游紀念品,青島市人民政府唯一指定對外宴會招待用白酒,在眾多的瑯琊臺酒中,30度長生、29度紅梅等超低度白酒和70度原酒、71度小瑯高尤其受到中外消費者歡迎。

瑯琊臺位于黃河岸邊,青島境內,瑯琊臺是秦始皇所筑勝。三面環海,風景秀麗,因傳說登臺可見海市蜃樓而被譽為“人間仙境”。瑯琊臺下有泉,用該泉水可以釀酒。這里古時屬于齊國封地,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在此設瑯琊郡。

瑯琊臺酒的釀造歷史可以追溯到兩千年以前,其發軔于春秋戰國,繁榮于秦漢,鼎盛于唐宋。秦漢時期是瑯琊臺酒發展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瑯琊臺酒的發展為瑯琊臺酒奠定了基礎。

“瑯琊臺”牌白酒,采用傳統“老五甑”工藝,使用回槽多輪發酵技術和串蒸技術,使“瑯琊臺”牌白酒具備了“窖香濃郁、綿甜甘冽、落口爽凈、回味悠長”等濃香型白酒特點。

產品先后榮獲青島名牌和山東名牌稱號,被評為山東省白酒工業十大品牌產品、山東省白酒行業推薦中國名牌產品,并被授予山東省食品行業最佳質量獎,山東省免檢產品。2006年,“瑯琊臺”商標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

“瑯琊臺”牌白酒有以下系列: “29°紅梅”、“38°中華貢”等產品;“和韻”、“和雅”等“和”系列產品;“青云瑯”、“紅云瑯”等“云瑯”系列產品;“70°原酒”、“71°小瑯高”等高度酒;70°原酒是青島瑯琊臺集團首先在全國率先推出的差異化產品,主要有70°瑯琊臺原酒和71°瑯琊臺小瑯高兩大系列產品。

小編提醒,酒后不開車,開車不喝酒哦,祝您在西海岸玩的開心。

石雀故事

瑯琊雞

瑯琊雞原產于膠南市南部沿海的瑯琊、寨里、泊里、信陽等一帶,因這一帶歷史上屬“瑯琊郡”,故稱“瑯琊雞”,是一種十分寶貴的地方品種資源。瑯琊雞具有體格小、肉質風味好、產蛋多、抗病力強、適應性好、飼料報酬率高等瑯琊雞優點。1978年被列為山東地方家禽良種,2009年被山東省畜牧獸醫局列入《山東省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瑯琊雞母雞全身雀毛,毛色為黃褐色或麻黃色,體小結實,眼大腿短,具有蛋用雞特點,其蛋素稱“瑯琊蛋”,以“紅皮、黃大、質好”而馳名,蛋黃含量高,占蛋重33.3%,色濃味香,堪稱上乘菜肴。公雞全身毛色光亮協調,腿高粗壯,昂首凝視,素以“火紅大公雞”著稱。瑯琊雞與里岔黑豬、豁眼鵝、嶗山奶山羊一同被譽為青島市畜禽“四寶”。

石雀故事

【瑯玡雞】 歷史悠久,遺傳性穩定的優良雞種。全縣各鄉鎮均有飼養,以精飼料條件好、水生動物飼料豐富的南部沿海和白馬河流域的瑯玡、泊里、大場、海青、大村等鄉鎮分布最廣,品質最佳。1978年,省家禽品種會議上確認瑯玡雞為山東特有的家禽品種。瑯玡雞體型矮小、體質健壯、羽毛緊湊,屬卵用型。公雞冠大直立,頸羽、披肩羽、鞍羽金黃閃亮,主翼羽、尾羽間均有黑綠發亮的大翎;臉色鮮紅,腿高粗壯,體軀威武,昂首凝視,素以“火紅大公雞”著稱。母雞體小結實,眼大腿短,尾部翹起,行動靈活,全身呈黃褐色或麻褐色,臉、耳、冠均為紅色,冠形多單。瑯玡雞生長發育較快。公雞5~6月齡性成熟;母雞7~9月齡開產。散養,只雞年均產蛋145枚左右,圈養,喂復合飼料,年均產蛋186枚。產蛋持續期為210~270天。平均蛋重54.7克。以皮紅、個大、質好而被譽為“瑯玡蛋”。

石雀故事

玉筋魚

玉筋魚俗稱“面條魚”,在全國分布較廣,但品質各有不同,尤以膠南市瑯琊玉筋魚為最佳,其形體小、肉質細膩、口感佳,富含多種營養元素。瑯琊鎮及周邊漁民自古就有加工生產玉筋魚的傳統,已經形成了一種重要的地區產業,產品遠銷全國各地。

2012年以來,膠南市劃定瑯琊鎮周圍海域為農產品地理標志地域保護范圍,并完善各種材料,積極向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專家評審委員會申報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來保護當地這一獨特品種,提高瑯琊玉筋魚的品牌影響力,促進當地玉筋魚加工產業的發展。

石雀故事

瑯琊玉筋魚農產品地理標志地域保護范圍為膠南市所轄瑯琊鎮。玉筋魚(Ammodytes personatus),玉筋魚科,玉筋魚屬,因形體酷似山東農家的面條,在本地俗稱“面條魚”,又名沙里鉆,近海沙泥附近小型魚類,體長柱狀,稍側扁,成魚長約10-13厘米。保護區海域物產豐富,水域廣闊,無徑流注入,幾乎不受大陸影響,水質無污染,水文條件相對穩定。據歷年玉筋魚的捕撈資料表明.由于超規模、超強度、超時間的捕撈,已經造成玉筋魚資源發生明顯變化。瑯琊玉筋魚味道鮮美,營養十分豐富,富含人體所需的多種氨基酸(≥11.64%)、蛋白質(≥15.8%)、脂肪(<5.4%)、鈣(≥362mg/100g)及鐵(≥1.49mg/100g)等,為魚類上品。

地域范圍

瑯琊玉筋魚農產品地理標志地域保護范圍為膠南市所轄瑯琊鎮。具體地理坐標為:(1)N35°37′29.65″, E 119°56′11.76″; (2)N35°35′18.11″, E 119°57′58.01″; (3)N35°31′20.33″, E 119°52′13.97″; (4)N35°33′29.84″, E 119°50′33.80″四點連線范圍以內的海域,總面積為5366.812公頃。

產品品質特性特征

瑯琊玉筋魚體長柱狀,稍側扁,成魚體長達10厘米以上。背鰭57-58,臀鰭,胸鰭4-5,尾鰭5分枝,無腹鰭。前鰓弓鰓耙7個。體半透明,體側淡綠色,背緣灰黑色,腹側白色,口大,有犬齒。從表可知,瑯琊玉筋魚味道鮮美,營養十分豐富,富含人體所需的多種氨基酸≥0.64%、蛋白質≥5.8%、脂肪<5.4%、鈣≥6mg/g及鐵≥0.49mg/g等,為魚類上品。

石雀故事

靈山島海參

靈山島海參為何會獲得國家“地標”保護?記者了解到,這與靈山島的自然環境和海參品質有關。據了解,靈山島位于青島膠南市東南黃海海域中,是青島市最大的海島,是我國北方第一高島。島的周圍海域寬闊,水質十分潔凈,是青島市乃至山東省難得的水質清潔的水域。同時,海島光照充分,年平均無霜期在250天以上,特別適合海參、鮑魚等珍貴海洋生物的生長、繁衍。

靈山島海珍品種質資源保護區遠離陸地,島上無大型工業污染源,海域附近周圍沒有漁港、大型港口碼頭等較大污染源,海水水質常年可達到一級海水水質標準,是刺參理想的增養殖和繁育基地。

靈山島海參屬仿刺參,是黃海南部種群的核心群體。據了解,靈山島海參成品的生長過程與野生海參相差無幾。挑選出優質參種后,經繁殖、孵化,成幼苗后投放藻類餌料培育暫養。當海參長到體重1克左右,進行底播增殖培育,純自然生長、自然放養,完全食用海底自然餌料。靈山島海參平均體長25.3厘米,體形肥滿,肉質厚實、彈性強,口感潤滑筋道,比大棚養殖和養殖池養殖海參的品質更好。

整合資源打響本地牌

近年來,青島海參市場受“遼參”、“南參”等外來品牌的沖擊,品牌競爭愈演愈烈。雖然青島本地海參產量較大、品質較優,但知名度并不高,很多青島本地海參被外地客商買走后“搖身一變”成了外地品牌海參。因此,如何保護、發展青島本土海參品牌就成為目前青島海參行業所面臨的重要問題。

靈山島海參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認證,無疑為青島發展本地海參品牌帶來了新的思路與發展契機。膠南市海洋與漁業局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膠南從事靈山島海參養殖、銷售的企業約有100家,其中規模較大的有六七家,年產量達200噸。除在青島本地銷售外,靈山島海參還主要銷往北京、濟南等北方大城市。

“近年來,靈山島海參由于其優質的養殖條件及卓越的產品品質,在膠南地區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應。價格較一般池塘養殖的海參每公斤要高出40元左右,比大棚養殖的海參價格更是要高出一倍。”膠南市海洋與漁業局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說,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認證后,不僅有利于保護靈山島海參的品牌質量、規范當地海參市場,還有望改變之前靈山島海參養殖企業“各自為戰”的零散經營模式,形成更有力度的品牌效應,將靈山島海參這一品牌做大做優。

靈山島海參屬仿刺參(Stichopus japonicus),屬棘皮動物海參綱,刺參科,是黃海南部種群的核心群體。依據靈山島海參的地域分布及水質情況,靈山島海參農產品地理標志地域保護范圍為膠南市所轄靈山島周圍海域。具體地理坐標為:(1)N 35°48′42.0758″, E120°08′17.0859″;(2)N 35°48′41.6781″, E 120°12′48.9843″;(3)N35°46′39.8614″, E120°12′48.6583″;(4)N35°46′40.2579″,E120°08′16.8752″四點連線范圍以內的島嶼和海域,總面積為2500公頃。

石雀故事

產品品質特性特征

靈山島海參成品幾乎完全是野生海參的生長過程。首先是選擇優質種參,經繁殖,孵化,成幼苗后投放藻類餌料培育暫養。當海參長到體重1克左右,進行底播增殖培育,純自然生長、純自然放養,完全食用海底自然餌料,不投放任何餌料。(1)外在感官特征:靈山島海參平均體長25.3厘米,呈圓筒狀,背面略隆起,有4-6行排列不規則的大小圓錐形肉刺。腹面平坦,管足密集,排列成3條不規則的縱帶。口周圍具觸手20個,一般背面為黃褐色或栗子黑色,腹面為黃褐色或赤褐色;部分個體體表為綠色、紫褐色、灰白色。體形肥滿,肉質厚實、彈性強,肉刺挺直,形體完整無殘缺。管足吸附力強,伸縮、爬行自如。具有海參正常的氣味,無異味。(2)內在品質指標:靈山島海參是一種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食物。其營養價值較高,富含蛋白質、氨基酸及硒,較其他海域所產海參明顯偏高。每百克鮮海參含蛋白質2.9-3.3克。氨基酸含量為3.1-3.4克。硒元素達0.3-0.4mg/Kg。靈山島海參含有16種氨基酸,其中8種為人體不能合成的必需氨基酸。靈山島海參富含脯氨酸、賴氨酸,表示其蛋白以膠原蛋白為主體,提高了膠原蛋白的營養價值,具有抗腫瘤和抗炎等活性。

石雀故事

大村木耳

膠南大村鎮以“青島食用菌之鄉”聞名,2011年,“大村黑木耳”通過了國家地理標志認證。大村黑木耳精品示范園就位于大村鎮河北村,占地600畝,一期建設200余畝,總投資額700余萬元,目前已投資100余萬元。項目集育種、制棒 、林地生產于一體,采取“公司+農戶”的生產模式。農戶可從公司購買發酵好的菌棒,直接在自家地里生產,解決了農民關于技術問題的后顧之憂,豐收之后,示范園還負責回收木耳成品,幫助農民打開銷路。

石雀故事

大村鎮位于山東省膠南市西部,白馬河縱貫全境,東依藏馬山,南接膠南市的億噸港口——董家口港,西接諸城市,北通膠州市;大村黑木耳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范圍轄紅草嶺村、河北村、小莊等82個行政村。黑木耳種植面積4000畝,年產量500噸(干品)。大村黑木耳地理標志保護的區域范圍為東經119°30′~120°11′,北緯35°35′~36°08′,海拔5m~174m。

產品品質特性特征

外在感官特征:大村黑木耳耳型規整,葉片肥厚、黑褐色、油亮,膠質豐富,富有彈性,口感香脆。大村黑木耳內在品質指標:大村黑木耳平均微量元素含量為:含鈣≥1.12%、鐵≥316mg/kg、蛋白質≥10.7%、鋅≥15.3mg/kg、粗纖維≥4.5g/kg脂肪≤0.9%。

石雀故事

大村香菇菇形端正,呈扁半球型,菌蓋直徑5cm~8cm,菌蓋內卷,表面淺褐色,菌柄有纖毛狀鱗片,菌褶放射狀均勻排列,菌肉原白色,肉質細密、有彈性。

大村香菇內在品質指標:大村香菇平均微量元素含量為:含鈣≥59mg/kg、磷≥980mg/kg、鐵≥18mg/kg、鋅≥8mg/kg、維生素B10 ≥12mg/100g、維生素B2≥132mg/g。粗蛋白≥3%、纖維素≥35g/kg。大村香菇栽培所選木材均為硬質木料,為香菇提供了更好的營養基礎,大村香菇含有豐富的香菇多糖、香菇太生等多種有機質。

大村香菇口味獨特:大村鎮晝夜溫差較南方大,白天一般氣溫在21℃~25℃左右,夜間降至15℃~18℃左右,有利于表面菌絲互相交織、扭結,從而更好的向周圍菌絲吸收養分。這有利于香菇的鮮味成分(核酸構成成分)的積累。從而使大村香菇味道更鮮美。LOGO2.jpg

?

點擊上圖查看海青鎮的百科

石雀故事

北茶古鎮靜雅海青

海青鎮位于青島、日照、濰坊三地交匯處,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山東省委、省政府實施“南茶北引、南竹北移”戰略最早地區之一,先后榮獲“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鎮”、“山東省旅游強鎮”等稱號。近年來,海青鎮集中精力、整合人力、投入物力,改善人居環境,壯大主導產業,強化生態保護,建設美麗鄉村,全力打造“北茶古鎮、靜雅海青”。

海青鎮圍繞“江北綠茶古鎮、美麗幸福海青”建設,堅定“特在產業上、特在文化上、特在風格上”理念,充分發揮“茶鄉、竹鄉、水鄉”特色優勢,按照“茶葉產業、文化產業、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思路,同時鋪開總體規劃和單體設計。

充分發揮“茶鄉、竹鄉、水鄉”優勢,突出“北域江南”風格,把茶園布在駐地,使駐地成為園林,是海青鎮促進產城融合的新招之一。特別是茶業綜合體、茶鄉靜園、印象江南等項目的規劃建設,使海青既相似、又有別于南方的“北方江南小鎮”格局日漸清晰。

茶業是海青的主導產業,現有茶園面積3萬畝,占全省總量的1/10。近年來,通過引進新品種、建設新園區、改進新工藝、策劃新包裝、打造新品牌、拓展新市場、塑造茶文化“六新一塑”綜合舉措,實現了茶葉產業的全產業鏈提升發展。下一步,重點圍繞第一、三產業的高度融合發展,結合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創建,全力打造“北茶國家農業公園”。

就近城鎮化,原地職業化,是海青正在探索的鎮域發展路徑。尤其是特色小鎮建設及杉木生態農業科技、大美海青等產業類項目的建設,土地規模流轉,農民家門口務工,在村不遷、戶不搬、人不散城鎮化的同時,初步實現了農村勞動力的原地職業化目標,呈現出2014年末的“雙八”效應,即駐地160戶沿街業戶鋪面年出租收益較特色小鎮建設前增加八十萬元,全鎮4.3萬居民年末金融機構存款較年初增加八千萬元。

海青茶文化博覽園項目位于海青鎮駐地,東甜水河以東,334省道(張李路)南北兩側,總投資額15億元。項目總占地2000畝,建設面積7萬平方米。該項目建設期4年,分兩期建設,其中一期已于2015年5月開工,計劃2017年6月投入運營;二期計劃2017年7月開工,2019年12月完工。

一期工程建設北茶產業聯盟海青基地、茶博館、以茶會友廣場、文旅車站、游客中心及基礎設施配套與環境提升。二期工程建設茶交易中心、茶農家樂、茶業體驗館及研究所、茶驛站、茶休閑度假谷及配套居住。項目立足北茶產業壯大提升,打造具備茶產品展示、研發和新技術推廣、茶文化體驗、特色餐飲、休閑旅游于一體的綜合博覽園區,對于全產業提升發展海青茶業,推動西海岸新區乃至整個青島特色產業發展,都將發揮重要節點作用。

點擊上圖查看張家樓鎮的百科

石雀故事

油畫名鎮 張家樓鎮

隨著改革開放,油畫產業在中國大陸悄然興起,最早于20世紀80年代出現在東南沿海地區,后逐步向北方地區發展。青島西海岸新區張家樓鎮大泥溝頭村,距城區世紀大道6.5公里,村北松泉山面積3000多畝。大泥溝頭村背山望海,綠水環繞,山林資源豐富,特別是松泉山植被茂盛,蒼松翠柏綿延不絕,2004年被原膠南市委市政府確定為全面小康示范村,列入全市旅游開發總體規劃,同年被青島市政府確定為青島市級森林公園。這里安靜、優雅,依山傍水,拒絕喧囂,面積不大,街道不寬,適合于徒步中靜品如水墨畫般的雋永氣息。

進入21世紀,全國各地各種特色村如雨后春筍般迅速發展起來,給了張家樓鎮很大啟示。為此,鎮黨委和政府創新思路,廣泛招商引資,發展文化產業。2003年7月,鎮黨委、政府支持大泥溝頭村流轉土地37畝,正式引進青島綠澤畫院在此創作和經營。綠澤畫院原名綠色畫室,由畫家解中才、董文杰夫婦于1997年4月在青島辛家莊創辦,2002年秋更名為青島綠澤畫院,在大泥溝頭村的一片菜地和廢棄磚廠上建了幾間平房,聘用畫師臨摹名畫,采取訂單式生產,主要銷往歐洲國家。因受資金限制,當時規模很小,僅有畫師20余人。

張家樓鎮黨委和政府看準了油畫這一新興文化產業的前景,于2004年與綠澤畫院協商,確定在大泥溝頭村創建一個油畫村,命名為達尼畫家村,吸引一批全國知名畫家前來落戶創作經營。2005年,青島達尼畫家村正式成立,一年后即被文化部和中國美術家協會命名為“國家文化(美術)產業示范基地”,躋身當時全國六家繪畫(美術)產業示范基地,與深圳市的大芬油畫村、廈門市烏石浦油畫村和西安市的亮寶樓等齊名,成為“江北第一畫家村”。從此張家樓鎮的油畫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期。

自2006年起,國家頻頻出臺政策,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張家樓鎮抓住這個機遇,努力爭取上級支持,多方協調原膠南市相關部門,成立了由原膠南市委宣傳部牽頭的6人駐村工作組,現場解決畫家村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先后投資800多萬元為達尼畫家村進行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配套。在膠南市、張家樓鎮黨委和政府的支持下,綠澤畫院于2006年投資900萬元創辦了青島綠澤美術學校。該校土地由大泥溝頭村提供,建筑面積9000平方米,具有中專辦學資質,一期招生150人,為畫家村日后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才資源。

得益于上級的大力支持和全鎮的幫助,綠澤畫院的油畫產業越做越大,知名度越來越高,2009年被商務部、文化部、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聯合認定為“2009—2010年度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被山東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先進單位”、“山東省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省級文明經營單位”,被評為“青島市文化產業示范單位”;2013年被評為“山東省著名商標”、“消費者滿意單位”、“好客山東旅游購物放心單位”。中央、省、市各級領導均曾到畫院視察。

張家樓鎮引進綠澤畫院的成功先例,吸引了眾多企業和個人前來創業。截至2011年8月,除青島綠澤畫院、綠澤美術學校外,張家樓鎮達尼畫家村還引進或興辦了墨澤文化創意公司、綠野置業有限公司、松泉郊游度假村、達尼莊園、達尼生態公園、達尼文化傳播中心等6家文化、旅游公司及山川、大地、典雅等10家個人畫廊(室)。2011年,入駐青島達尼畫家村的公司和個人創作、臨摹的油畫產品出口20多個國家,年銷售收入達300多萬美元。2012年,張家樓鎮被評為“2012年山東省十佳文化鄉鎮”,成為青島市首個獲此殊榮的鄉鎮。以綠澤畫院為核心的達尼畫家村藝術產業化初具規模,標志著張家樓鎮的油畫產業鏈基本建成,油畫產業成為張家樓鎮支柱產業之一。

在綠澤畫院的幫助帶動下,大泥溝頭村的一些村民也成了名副其實的畫師。村民張有杰于2005年到畫院學畫,2010年以后,自己開了一家新銳畫廊,一年即可收入十余萬元。與此同時,油畫產業也帶動了達尼畫家村(大泥溝頭村)全面發展,加快了村居改造步伐。2004年至2006年,該村在綠澤畫院東側建設了30余棟半歐式別墅、畫師畫工公寓和餐飲娛樂、消費購物等商業區,在服務于油畫產業的同時,也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2013年12月,該村啟動整村拆遷改造,2015年12月30日,全村130余戶村民按期喜遷新居,共分得304套樓房。如今的大泥溝頭村,已改建成為碧水綠地、別墅連排的花園式現代新村。

截至2016年3月,達尼文化產業園其建筑面積3000平米的綠澤油畫國際展覽交易中心成為集作品展示、文化交流、產品交易及人才培育于一體的文化產業平臺,每年吸引約10萬人到園區參觀游覽,帶動社區百余人從事餐飲、物流等三產服務;其核心企業青島綠澤畫院共占地72畝,建成畫室、教學樓、宿舍樓2萬多平米;擁有畫師762人,其中高級畫師36人,中級畫師600人;擁有中專辦學資質的綠澤美術職業學校一所。畫院實行股份制經營管理模式,注冊了“綠澤”商標,統一質量標準,在歐美等地設立了專門的營銷機構和直銷店,作品暢銷海內外,年銷售收入過億元,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油畫生產基地。

2014年7月,青島西海岸新區開展特色小鎮建設。張家樓鎮以其突出的文化產業成就和優良的自然、人文環境,被確定為兩個試點鄉鎮之一。鎮黨委和政府抓住這一機遇,周密策劃,找準定位,結合本鎮的藍莓種植產業,雙頭并舉,著力打造“油畫名鎮、藍莓之鄉”,推出更加優惠的文化產業政策,繼續擴大油畫產業規模,推進油畫產業向更高層次和相鄰領域多方位發展。

2015年10月,張家樓鎮引進深圳市上藝油畫產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藝公司”),創辦了青島藝博城。青島藝博城集藝術品線上線下展覽交易、原創作品收藏拍賣、學術與文化交流、觀光旅游于一體,利用實體經營加互聯網營銷新型模式,著力打造全國最大的藝術品交易市場。城內設藝術交流館、油畫館、國畫館、刺繡館、版畫館、雕塑館、石刻館、陶藝館、玉石文化館、軟裝藝術館、旅游產品館、設計空間等展示區域。為提升藝博城核心區域環境,張家樓鎮在其周邊配套建設了1萬平米的藝術廣場、8000平米的山體公園和2000平米的停車場,同時還配套建設了了建筑面積7000平米的主題藝術酒店及咖啡、茶藝、休閑設施等。

青島藝博城以高雅藝術民俗化、民俗藝術市場化、文化產品商品化為營銷模式,以最大的優惠政策吸引國內知名藝術品牌企業加盟,免收所有入駐藝博城的藝術企業房屋租金,以期使青島藝博城成為國內首家藝術企業總部,打造國際一流的文化產品及延伸產品的交易平臺。青島藝博城實行統一招商、統一管理、統一經營、規范管理的管理模式,一期經營面積5萬平米,計劃吸引文化企業1000余家,引進5000余名畫家、雕塑師、設計師加入公司團隊。2015年投入使用2.5萬平米,入駐文化交易商戶200余家,配套藝術酒店也開門納客。

青島藝博城投入運營后,先后接待國家環保部、省、市各級領導和杭州、雅安、德州、開封、安順等各地考察團觀摩調研300余次,被《人民政協報》、《經濟日報》、《青島日報》、青島電視臺、鳳凰網等媒體宣傳報道35次,是繼青島啤酒文化節、東方影都、藍莓產業觀光后的又一文化產業亮點。青島藝博城的運營,使張家樓鎮“油畫之鄉”的招牌更加響亮,其文化產業再添“新翼”。成為西海岸新區文化產業的一張新名片。

小編正在努力增加該板塊內容,如果恰巧您有該特色小鎮的內容或者情報,請您聯系小編(SQZB002)微信號哦,謝謝您LOGO2.jpg

青島西海岸新區

柴方輝,2003年生 現青島市西海岸新區

核雕技藝 642

青島市手工藝協會會員。青島市核雕藝委會會員,擅長核雕技藝。

核雕技藝 34219

 劉桂燕,職業是一名幼兒教師,二十年前因為剪餑餑花喜歡上了剪紙,雖然沒得過什么大獎,但是剪紙作品得到了同事,親朋好友的認可。是青島市手工藝協會會員,西海岸新區分會會員。

剪紙藝術 27480

 李守鋒從事珠寶研發工作已經十六個年頭,現供職于珠寶公司新品研發部,擔任研發部部長,參與開發設計的珠寶款式一萬余件套。

珠寶設計 24651

 劉早英,家住青島西海岸,薛家島五社區,鳳凰園小區。自幼好學,2000年學草編鍋。在二0一八年一月分青島西海岸新區首屆手工藝大展。

編織技藝 17609

 遼寧省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會員,湖南省剪紙研究會會員,山東省青島手工藝協會會員,青島手工藝協會西海岸新區分會副秘書長,青島西海岸新區辛安文聯剪紙家協會理事。

剪紙藝術 10813

 丁培軍,山東青島市西海岸新區人,職業油畫,業余愛好葫蘆烙畫,雕刻,篆刻

書畫藝術 5855

王磊(三石),青島設計師、手藝人。

核雕技藝 5786

出生于江西省景德鎮市,陶瓷世家,現居住于山東青島。

陶瓷藝術 4262

王文豐,1981年生于山東臨朐,山東藝術學院碩士,

書畫藝術 4251

薛建龍 擅長核雕技藝

核雕技藝 4138

 薛玉紅,青島第四屆剪紙大賽十佳傳承人稱號;《中國夢》剪紙作品在青島市文化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收藏。擅長剪紙。

剪紙藝術 4096
返回
1分類
1 其他
1 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