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達明
*
宜興紫砂
熱度:334

個人簡介
徐達明,生于1952年,2008年研高,中國陶瓷藝術大師(2010年 第二屆)、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宜興紫砂陶藝世家徐門第四代傳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徐漢棠的長子。第十一屆無錫市政協委員,中共黨員、中國工藝美術美術學會雕塑專業委員會會員、江蘇省工藝美術學會理事、江蘇省古陶瓷研究會理事。設計創新運用多種材質與紫砂相結合,表現紫砂新語言。他用紅木等材質與紫砂結合出現了嶄新的效果,又以古陶瓷所顯出的雄渾、大氣、古樸,借鑒在木與石結合的紫砂壺中,帶有了遠古傳統文化的雄氣與江南細工的融合。1990年,原本可以讀高中、繼而上大學的王旭生,因為喜歡紫砂,毅然進入丁蜀職業高級中學攻讀工藝美術專業,為自己從事紫砂藝術打基礎。一切順理成章。1992年,王旭生步入宜興昌海手工藝仿古陶有限公司,跟隨制壺名家胡永成、施小馬學習制壺技藝,并于2001年拜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徐達明為師。徐達明給予他的不光是做壺技巧上的指導,更多的是為人處世的道理。回憶起師父的一言一語,王旭生忍不住潸然淚下。師父說,對于做壺,需要思考的不是如何做一把壺,而是如何去做好這一把壺。壺就等于一個人的精神,要把壺的精氣神做出來,要讓茶壺能說話。看壺就像看寫字一樣,看壺就知道做壺人的為人人品。不要跟著市場走,要有真本事才能走長遠。徐達明的話猶如暮鼓晨鐘,聲聲敲擊在王旭生的心里。師父是這樣教的,王旭生也是這樣做的。王旭生說,他將延續徐達明老師生前給他定的方向,傳承師傅的傳統,更努力、更嚴格地要求自己,秉持工匠精神。何謂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就是把事情做好且做到極致。那是一種令人肅然起敬的氣質。精益求精,嚴謹、一絲不茍,耐心,專注,堅持,專業,敬業。他會保持一年一定的做壺數量,不受市場、商品化的影響,遵從內心,專注于把正在制作的紫砂作品做得盡善盡美,做一個具有工匠精神的陶藝人。在王旭生嶄露頭角后的2016年,師父徐達明大師英年早逝,這對師公徐漢棠大師來說,無疑是一記沉重的打擊。王旭生把師公的哀切看在眼里,師父的囑托記在心里。為了把師父的“陶木”作品傳承下去,王旭生一頭扎進了“陶木”作品的設計創作之中。他知道,做好“陶木”作品,把“陶木”系列傳承并發揚光大,就是對師父最好的紀念。徐漢棠大師得知王旭生要傳承兒子徐達明的“陶木”作品,對王旭生給予了許多指點,希望他將“陶木”作品作為紫砂壺的一個門類傳承下去。
設計創新運用多種材質與紫砂相結合,表現紫砂新語言。他用紅木等材質與紫砂結合出現了嶄新的效果,又以古陶瓷所顯出的雄渾、大氣、古樸,借鑒在木與石結合的紫砂壺中,帶有了遠古傳統文化的雄氣與江南細工的融合。徐達明的藝術創新成功了,他創作的“陶木情”、“陶木緣”系列受到全國工藝美術界的好評。他創新理念,拓展了宜興當代紫砂藝術的想象空間。在連續五屆全國陶瓷藝術和設計創作評比中,徐達明的作品獲得金獎、二等獎等,由此吸引了熱愛他壺藝的海內外收藏者紛至沓來。
1999年赴新加坡舉辦宜興徐氏壺藝展交流活動;
1999年參加“南京博物院99江蘇陶藝展”;
2003年赴廣西南寧參加《宜興名人名作砂壺展》藝術交流活動;
2004年3月赴美國參加《美國陶瓷年會》,進行了文化藝術交流及參觀訪問活動,并在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做了現場制作紫砂壺的工藝演示;
2005年5月受韓國地乳茶會的邀請,赴韓國紫砂、茶文化交流,同行的有史俊棠、徐漢棠等;
2006年出版個人著作由山東美術出版社出版《設計·生活紫砂篇徐達明》;
1996年作品《祈禱壺》被美國羅代州立設計大學博物館收藏。
1996年與夫人合作的作品《雙竹提梁壺》被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收藏。
2000年作品《漢韻壺》被無錫博物館收藏。
2004年作品《唐羽壺》被英國劍橋大學博物館收藏。
作品《紅木龍蛋提梁壺》在中國美術館展出并被收藏。
作品《陶木提梁壺》被中南海紫光閣收藏。
作品《漢韻壺》被無錫博物館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