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青
*
書畫藝術
熱度:208

“天生”的藝術家,自小癡迷書畫
應青本名應養潘,號八面山人,1946年出生于東陽南上湖。說起書畫,應青表示,自己自幼對畫畫很感興趣。在念小學時,應青在畫畫方面的天賦就顯現出來了,那時他常常畫孫悟空、豬八戒等各式各樣的連環畫,廣受老師和同學們的贊許,繪畫水平也是學校同齡孩子當中數一數二的。應青說,由于兒時生活條件艱苦,沒有錢買畫紙,恰好班上有一個同學是農會主任的孩子,聰明的應青便拿自己的畫和同學換紙,一張連環畫換兩張廢棄的地契或紙張,就這樣,應青每天都能在紙上自由創作。應青說,這位同學至今都收藏著自己小學時期的作品。
到了初中以后,應青在班上擔任宣傳委員,時常要出黑板報,這樣一來,畫畫這項愛好得以施展。到了初三,他還被任命為團支部書記。初三畢業,應青考入金華一中,因畫畫水平突出,班級宣傳委員這一職務依舊被應青包攬,同時他還擔任學校校刊的第一編輯組組長。除了畫畫,應青的學習成績也很不錯,考試成績都是年級拔尖的。應青說,“我很喜歡文科,但是理科成績也很好。”高考那年,應青和眾多學生一樣有自己的“北大夢”,填完志愿后不久,“文革”爆發,應青的大學夢被打破。
1968年,在一次契機下,應青應征入伍,進入新兵連以后,應青發揮自己的特長幫助新兵連出黑板報。應青表示,當時部隊里很重視黑板報,而他在文化宣傳方面有多年的經驗,不管從文字、文章還是插圖、編排,都是新兵連里最優秀的。很快,應青被選為新兵連的宣傳委員。在部隊十多年,應青歷任文書、保密員、排長、連長、副營長、美術攝影干部、文化干部,大部分時間在師部及工程兵文化部門從事文化工作。
雖然部隊生活很辛苦,但應青從沒落下自己的書畫愛好。“畫畫的工具我都隨身帶,一有空閑時間我就會開始創作。”應青告訴記者,部隊里睡的是高低床,他睡下鋪,因條件有限,他時常把畫紙鋪在床板上作畫,還常常會給戰友們畫油畫,當時很多戰友都有自己的作品。
在不斷的創作中提高自己
在部隊期間,應青本有幾次機會能進入浙江美院繼續學習,因種種原因遺憾錯過。不過應青看得很開,在他看來,只要擁有真才實學,有專長,到哪里都可以成為閃光點。十多年來,應青跟著部隊輾轉了多個城市,足跡踏遍了大半個中國,領略了各地的山川美景,結識了不少朋友,他的很多作品是在這個時候創作出來的,這些作品也是他部隊生涯的生動寫照。
“我的書畫可以說是自學成才,是在不斷地創作中,工作中成長起來的。”應青的作品,時常會在部隊里的展覽中展出,他還結識了中央美院、中國美院的書畫名家,擅長版畫、油畫的書畫愛好者,汲取他們的經驗,向他們學習繪畫技巧。受到他們的影響,應青創作的作品,繪畫語言非常豐富。
1977年,應青被調到長沙工程兵學院(現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擔任美術教員。“當時軍校剛剛恢復招生,很多事情需要做。”應青表示,擔任教員那幾年,他需要畫許多教學繪圖,例如兩萬五千里長征路線圖、地形圖、戰例圖等等,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除此之外,應青還要時常創作反映部隊生活的書畫作品,參加各個展覽。“雖然當時以工作為主,但我一直與部隊其他畫家保持著聯系。”應青對待工作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對待書畫孜孜不倦、樂此不疲,在軍校任教期間,應青憑借自己的辛勤付出立下了三等功。
1984年,考慮到獨自在金華生活的妻子和孩子,應青決定回金華工作。當時,多家單位邀請應青前去就職,表示需要他這樣的人才,但后來應青還是選擇在金華市文化館工作。應青說,“在文化館,我的特長可以發揮,書畫、攝影、文學方面也都是我所喜歡的。”據應青介紹,當時在文化館每一個干部需要聯系一個鄉鎮,應青主動請纓聯系最遠的塔石。在那里,應青負責組織當地的文化骨干開設創作培訓班,大家一起寫生、攝影,氛圍很好。“雖然路程比較遠,但那里有山有水,風光很好,適合創作,每年我會去好多趟。”
由于工作經驗豐富,表現突出,兩年后,應青擔任起金華縣文化館副館長一職,分管文學、攝影、美術、書法以及行政工作,同時任書協主席、美協秘書長。1994年,應青擔任金華縣文化館館長兼書記、美協主席、書協主席等。據了解,當時的文化館沒有政府的支持,發展得比較艱辛,應青為此絞盡腦汁,做了很大的努力。工作,占用了應青大部分的時間,但他總會擠出時間用在書畫上,對于他而言,興趣愛好重在堅持,自己絲毫不能懈怠。
退休之后再創業,書畫之路生生不息
2006年,應青從文化館退休。退休之后的他并沒有閑下來,而是選擇再創業,發揮余熱,弘揚社會正能量。同年,應青在古子城租下一間店面,打造成“丹青軒畫廊”與妻子尤丹一起經營。說起“丹青軒畫廊”這一名字,應青表示,這是他考慮多次決定的,丹、青二字分別取自妻子和自己名字當中的一個字,“丹青”又是繪畫藝術的代稱,體現了自己對繪畫的喜愛之情。
在“丹青軒畫廊”除了出售書畫作品以外,還開設了書畫培訓班。據應青介紹,畫廊主要招收8歲以上的學生,教學模式則倡導分解組合,一步步教學。據了解,來“丹青軒畫廊”的求學者甚多,應青都很樂意對他們進行指導。2011年,應青將“丹青軒畫廊”重新打造,搬至丹溪路380號1-12室,繼續經營。
目前,除了經營畫廊,應青時常受邀參加文化下鄉,書畫、攝影采風等各式各樣的活動。通過幾十年的精心創作,應青的作品已有數百幅參加各種展覽和發表于全國各種報刊雜志,其中獲獎作品不在少數。他還多次舉辦個人展覽和聯展,名字簡介、作品列《中國美術家名錄》、《中國當代美術家名人錄》等二十多種名人辭典畫冊。在應青的影響下,如今,其妻子尤丹的畫畫水平也有了較大的提高。應青表示,自己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績也感謝妻子在背后的默默支持。
應青的作品,結合中西,融合古今,廣采博收,汲取了天南地北各方面的繪畫語言,形成了自己厚重多姿,雅俗共賞的藝術風格。應青說,作品貫穿了他的人生,他的經歷、他的故事在他一幅幅畫作中得以體現。回過頭看看自己的成長之路,應青說:“一個人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生存空間,適合自己的工作,就是幸福,我現在就很幸福。”如今,能教授學生們書畫技巧,看著他們取得點滴進步,對應青而言都是值得開心的事情。
早在2008年,應青就出版了《中國美術家應青畫集》,接下來,他將逐步推出山水、葡萄、花鳥、水族、書法等主題性的書畫小冊子,用以記錄自己的書畫生涯。采訪結束,應青將前往青島參加書畫展覽……
在市區丹溪路380號1-12室,有一家丹青軒畫廊,走進該畫廊,滿滿的藝術氣息撲面而來。只見畫廊分兩層,一樓的正中央擺放著一張長桌,四周的墻上掛滿了書畫作品。沿著樓梯走到二樓,古色古香,不大的空間里整齊地掛著一幅幅山水畫、花鳥畫、人物像,栩栩如生……這些作品都是畫廊主人的藝術結晶。
畫廊主人名叫應青,從事書畫、文化工作近50年,善山水、兼花鳥、人物,并及油畫、版畫、水彩。其作品在全國參加各級展覽、發表、獲獎,累積500余件次,出版有《中國美術家應青畫集》。現為中國畫家協會理事、中國北京三峽畫院特聘畫師、金華婺州書畫院院士等。伴隨著陣陣書墨香,記者與應青聊了起來,聽他將自己的書畫之路娓娓道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