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鳳玲
*
泥塑技藝
熱度:1227

哈爾濱民間泥塑藝人郝鳳玲今年56歲了,泥塑之路已經走了10個年頭,這段經歷是她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光!曾經做編輯工作的她,經常埋在文字里,點燈熬油的查資料、組稿,心累又體累,為了緩解壓力放松心情,她喜歡上了泥塑,閑暇時她上網查了很多有關泥塑的作品和資料,并開始探討、創做。首先是原材料“泥”的制做,實驗了很多次,最終知道了其中的奧秘--摻些碎棉花等再經過摔、揉過程來增加泥的拉力和黏度,使做出的作品不容易裂。泥的問題解決了,接下來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因為沒學過美術,所以在捏泥人時不知從何下手,于是就去網上查一些“泥塑知識講座”等,在翻閱了大量的泥塑資料之后,她的處女作“母子”終于誕生了,成就感和快樂讓她的興趣和積極性大增,一鼓作氣,陸續的又做了很多的作品,“村姑系列”、“母親系列”、“鄉村愛情系列”、酒鬼”、“東北農家院”、“讀書郎系列”等。
直到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參加了“哈博會”后,同行大師們的交流和指點讓她的技藝有了一個快速的飛躍,接下來的幾年時間里她陸續的參加了“省文博會”、“北京文博會”、深圳文博會”等,其代表作“東北農家院”獲得很大的贊譽!尤其是參加“北京文博會”,布展那天,因為參展的作品是“東北農家院”,所以展臺上場景布置需要撒一些黃土,這土的直掉渣的農家院作品和周邊的那些做工精美,彰顯層次和檔次的作品相比,真是太“相形見拙”啦,當時她很自卑,可次日開幕式的場景卻讓她大為震驚,媒體照明燈、采訪話筒和人流的云集,相關領導的駐足,驚喜之余給了她莫大的欣慰和鼓勵,她豁然明白了一個道理:“這種返璞歸真的、體現民意的、接地氣的、傳承古老民俗文化的作品才是自己要堅持的方向”。

為了能有更多的時間專研泥塑,實現自己的夢想,她辭去了編輯工作,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為了傳承和弘揚“泥人”這行古老的民俗文化,讓更多的人認識它、喜歡它,她有了自己的徒弟和學生。

同時為了不斷的提高自己的水平她幾經周折終于找到并聯系上了我國“河北泥塑大師馬若特”,在多次的交流暢談之后他同意收下她這個學生,至此她的泥塑之路才真正走向了正軌。

她常說,以前做編輯工作經常熬夜,心累、體累,很疲憊;如今為了做一件作品,依舊是經常的熬夜,但卻是充實和快樂!(副:郝鳳玲--哈爾濱民間草根藝人,人稱“泥人郝”。“黑龍江省工藝美術協會”、“哈爾濱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主要代表作品“東北民俗風情系列”。為追求作品的質感、生態和回歸黑土情懷,作品從不上色和燒制,堅守這份“土的直掉渣、接地氣”的手藝也是為了能傳承這種古老的非遺文化而盡一點微薄之力。
作品賞析:

郝鳳玲 作品

郝鳳玲 作品

郝鳳玲 作品

郝鳳玲 作品

郝鳳玲 作品

郝鳳玲 作品

郝鳳玲 作品

郝鳳玲 作品

郝鳳玲 作品

郝鳳玲 作品

郝鳳玲 作品

郝鳳玲 作品
郝鳳玲 聯系方式:13091880401(微信同號)

泥人郝工作室,郝鳳玲 攜手石雀故事
守住傳統技藝 邀請您的加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