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臥虎 * 玉雕技藝
熱度:1124

石雀故事

孟臥虎

1986年生于河南商丘,玉雕藝術家,樸石本紀玉雕藝術團隊創始人兼藝術總監。

其作品將人文與自然融為一體;呈現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部分,具有時代特征;蘊含人生哲理,富有意境之美和詩意想象空間。

其認為“博觀約取,厚積薄發”。善于吸收雕塑、繪畫、書法等各方面藝術門類的營養,對各種題材都能創造性地運用,形成自己獨特的靈活豐富的處理手法。作品不受材質和形式的限制,認為各種材質沒有好壞之分,都有其獨有的特質。提倡與自然對話,敬畏生命,尊重文化。重視作品的內涵,深度挖掘各種玉料的創作空間,堅持把自身的生活感悟和個人情懷通過與各類材質的融合表達出來。aa20180512133011.png作品賞析

石雀故事

孟臥虎作品

石雀故事

孟臥虎作品

石雀故事

孟臥虎作品

石雀故事

孟臥虎作品

石雀故事

孟臥虎作品

石雀故事

孟臥虎作品

石雀故事

孟臥虎作品

石雀故事

孟臥虎作品

石雀故事

孟臥虎作品aa20180512133011.png獲得榮譽
2016年11月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樸石本紀玉雕藝術個展 aa20180512133011.png自然造物,賦予萬物靈性。玉乃石之美者,無數的歲月而成山石之精華,這必然也造就了玉本身具有獨特的氣質。
 作為大自然的精靈,每塊玉都是平等的,每塊玉也都是不同的,都有其獨有的特質。我們不應該單方面地強調她表面的溫潤或者純潔,卻忽略甚至遺棄了玉本身的其它特質,這種認識也未免太過局限。就如同我們人一樣,也不能一概而論,即使同一個人也會有多重特質:有溫和也有剛強,有靈巧也有樸實……玉質不同所蘊含的特點就不同,有的偏向空靈,有的偏向厚重……所以在玉雕創作時也就不能一概而論,不能習慣性地用一個題材或若干題材形式化地來回套。每一塊玉都應該以其獨特的姿態向我們展現其價值。

在我的眼里,玉本身不存在雜質或糟粕,這些所謂的“雜質”或“糟粕”甚至裂痕或許正是這塊玉的特點所在。所以我們不應該武斷地把她們輕易去掉,而是應該順應這些自然肌理和色澤來合理應用,借住“自然力”順勢而為地達到人玉相融,最終找到人與玉結合的一個巧妙方式。

玉,在我們中國是美好事物的代名詞,也是中華文化的一個象征。她本身具有自身特有的天然材質美,因此玉雕作品不僅具有自然之美,更應該具有獨特的藝術感染力。

身為玉雕創作者,我認為要有寬廣的視野和心胸。藝術家要善于學習吸收各種營養,不要局限于門第之見,尊重文化,尊重自然,也要尊重自己的內心。藝術家的成長過程就是不斷地各種學習、各種吸收融合,加上自身對事物、生命的不斷感悟,最后自然而然恰到好處地表達出自身真實內心的過程。

藝術重在感受,藝術的感染力來源于藝術家對事物的敏銳度。藝術作品首先呈現出的就是個“真”字,這個“真”就是藝術家本身特有的自我。我之為我,自有我在。

一個真正的藝術家,必須要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貌,但這絕不是偶然為之,也不是刻意為之。所謂的創新也不是摳“創新”這倆字眼,更不是刻意尋找不同,而是藝術家結合自身的生活經歷、多方便的綜合積累,以及對生命的感悟自然而然形成的。藝術也無所謂什么新舊,做藝術就是做真實的自己。

藝術具有形式美。當然每個人的方法是不同的,這就不能局限于某種形式,只要合理,就可以結合。但也不能空有形式,為了形式而形式是空洞的。

玉之美在于溫潤人心,玉之德也在于溫潤人心。玉雕人要澄澈自己的心靈,以真善之心去尊重所接觸到的每一塊玉。
人知玉,玉也承載著人的情感,人玉兩相知aa20180512133011.png玉雕技藝

孟臥虎

石雀故事

15038746557

匠人來自:( 點擊下方圖片可查看詳情

logo.png石雀故事致力于發掘整理推介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技藝,并為之打造廣闊的展示平臺。

在石雀故事您可以免費查詢平臺收錄匠人的聯系方式以及作品, 如果您是工藝師、民間匠人,您可以添加微信yuqi102參與(下圖二維碼)。

平臺不會收取任何費用,也不會向您索要任何作品。(已收錄匠人可免費補充資料)

????? 匠人請識別二維碼(長按二維碼識別)

?????08haobianji.jpg

?

?

?

關注公眾號瀏覽平臺(長按二維碼識別)

石雀故事

?

匠人請務必點擊曝光板查看平臺最新曝光及公告內容。

嚴禁盜用平臺資料生成鏈接、鏡像,一經發現,平臺絕不姑息,將在平臺以及合作媒體進行曝光,并通過法律途徑進行追責。baoguangban.jpg

免責聲明:

涉及交易務必選擇具有第三方擔保性質的平臺。

石雀故事不承擔在交易過程中產生的糾紛等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