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營
*
手工皮藝
熱度:1191

細膩和溫暖
一張寬大的工作臺,一塊紋理規則的皮料,幾把趁手的裁皮工具……這便是時營幾乎每天都要親密接觸的幾件物品。
2004年,在大學當美術老師的時營機緣巧合下接觸到了一些手工皮具制品,一下子就喜歡上了這門手藝。后來,他干脆放棄教師工作,成為一名真正的手工皮具匠人,而這一做就是14年。
10多年后,時營依然清晰地記得自己的第一件手工皮具。“第一件是一個錢包,完全是自己摸索出來的。當時我是買了別人的一個包,拿回來拆開了自己再細細研究。當第一個手工包做出來之后,我就感覺自己的很多想法都可以通過這皮具傳遞和實現,思路也可以無限發揮。”
3年前,時營從老家沈陽來到成都發展。那么,時營為何選擇在成都安營扎寨呢?“成都打造文創、文藝和尊重手工傳統這些方面,比其他很多城市都要好。而且,成都人的生活節奏很慢,也可以讓很多的手工藝人靜下心來慢慢琢磨和打磨。”這些因素,都跟時營自己理解的手工皮具有相通之處。“冷冰冰的皮革也可以傳達出內心的細膩和溫暖。”
對于手工皮具,時營有著自己的理解。他說:“當年我在學校教美術的時候,接觸過皮具。對于做手工皮具能堅持到現在,動力來自于我想追求的是每件皮具都需要自己的原創。如果說現在有哪個廠家覺得我某款皮具還不錯,讓我做100件出來,那我只能在經濟上獲得收益,但是對于我自身手工這一塊來講,并沒有太大的動力。如果那樣的話,我每天不用動腦子,就坐在這里做一樣尺寸一樣形狀的皮具,就跟工廠機器一樣。所以說這么多年我堅持認為,手工皮具里一定要融入自己的生活和自己所經歷的東西,這樣,每件皮具才會有新的想法和創意。”
執著和堅守
一件件精致的作品,在時營“匠心”的呵護下,歷經時光的“雕琢”,顯得溫柔而沉靜。

近幾年時間,手工皮具如雨后春筍般地在全國各大城市的街頭出現。不過,時營認為真正的手工皮具店并不多見,更多的是手工皮具教學。而這些學員卻無法靜下心來打磨自己的皮具,因為一些教學者給學員的方向就是不正確的,他們更多強調的是經濟效益。

在自己的“時堂”工作室里,時營就給學員提供一塊皮料,然后教他如何使用工具,其他的就由學員自己完成。“學員有他自己的想法和思想,就應該讓他自由發揮。”時營說。

雖然有了自己的工作室,但這里寄放的并不是時營的營生,而是他的愛好。
“我在做任何一件皮具的時候,出發點都是想要把美更好地體現出來,而不是完全按照客戶的要求去做。如果客戶說給我做一個有20層的錢包,那我肯定是拒絕的。雖然我能做出來,但卻會失去美感,也脫離了現實。事實上,為每位客戶做出的皮具,我都覺得有不足和不完美的地方,也都會在下一件皮具中改進。只要用心去做就行,千萬別為錢,不然就會失去手工皮具的靈魂。而每一件手工皮具的背后,都有一個獨一無二的故事,這就是純手工制作皮具與流水線成品最大的不同。”在這些執著的背后,凝聚的正是時營對工匠精神的堅守。
旅行獲得靈感
除了是一位皮具手工藝人,時營還是一個戶外運動愛好者。每年,他都會抽時間和朋友去戶外徒步,在山川田野、崇山峻嶺間體會不同的自然景觀、風土人情,從而獲得皮具設計和創作的靈感。

旅行是動態的,而做皮具則是靜態的,那么這二者之間是不是有矛盾的地方呢?對此,時營表示:“其實不是這樣的。旅行和做手工是一個很好的契合點。比如我可以一個星期連續7天坐在這工作室里做手工,但到了第8天,我可能就沒有想法和創意了。所以,我得出去走走,開闊視野,接受新的東西,這樣才能找到靈感。這就跟手機定時清理內存的道理是一樣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只有走出去才能帶回來,天天窩在家里,那就只能憑空想象或者去模仿,而失去了自己獨有的東西。

“而且我也很喜歡在戶外的感覺,不管是去大的山還是小的山,走長的路或者短的路。置身大自然的時候,我總是十分清晰地感覺到自己的渺小,當然還有和我同行人的渺小。我無限地敬畏大自然,在這樣的環境下我覺得十分寧靜,這個時候我們周圍的一切,不管是樹還是風這些東西都是我們共有的,是真正意義上的共有。走在這樣的路上,也覺得自己十分的開闊。

“內心的寧靜和身體的奔波并不矛盾,相反,它們于我而言,缺一不可。”時營走好每一步路,做好徒步的每一個環節。同樣,他也仔細勾勒著手工皮具上的每一個線條,每一處針線。
與其他許多仍在堅持手工皮具的匠人一樣,時營覺得,制皮不僅是一種手與心并用的“游戲”,也是手工傳承與工業流水線的“博弈”。
“不忘本心,才有延續。”這或許就是時營最大的動力。
作品賞析:

時營 作品

時營 作品

時營 作品

時營 作品

時營 作品

時營 作品

時營 作品

時營 作品

時營 作品

時營 作品

時營 作品

時營 作品

時營 作品

時營 作品

時營 作品
聯系時營:free_1978(微信號)

時營 攜手石雀故事
守住傳統技藝 邀請您的加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