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發虎
*
雕塑藝術
熱度:3499

馬發虎,1965年生人,陜西楊凌馬援故里人。自幼愛好繪畫,1983年拜師學藝,專業古建彩繪壁畫泥塑近四十年,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很多作品被當地文化部門保護!在陜西市政,百度,搜狐,中國文化等二十幾個媒體報道宣傳!
彩繪壁畫市級非遺傳承人,
國家級高級古建彩繪營造師,
陜師大泥塑研修班結業優秀學員,
中華馬氏書畫院副院院長。

泥塑,俗稱“彩塑”,是一種古老常見的民間藝術,是用粘土塑制成各種形象的一種民間手工藝。在中國民間泥塑中,除各種泥玩,如,泥咕咕、泥老虎、泥人張、惠山泥人、鳳翔泥塑、高密泥塑等等之外,在全國各地的寺廟、道觀中都有泥塑的菩薩、神像。就寺廟民間藝術而言,雕塑、壁畫、建筑彩繪三者是互為依存的統一整體,其中雕塑部分由于是供奉主要的神靈,處于顯著的位置,是寺廟藝術的主體,壁畫也是必不可少的。馬發虎就是以寺廟民間藝術為主業的民間藝人,他的泥塑與壁畫相得益彰,是對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的傳承和發展,他的作品中透露出對民間美術的精心、盡心和誠心。

對于從小就喜歡繪畫的馬發虎來說,黑板報是他發揮特長的陣地。生活在鄉下,接觸最多的就是寺廟里的壁畫和建筑彩繪,有時間就偷偷地臨摹這些壁畫。這是他繪畫啟蒙的根基,打好了中國傳統民間繪畫的基礎,以后畫箱子、棺材、壁畫能做到得心應手。他的泥塑完全按照民間美術的傳統拜師學藝。他是有根基的民間藝人,傳承著傳統文化。尤其是民間寺廟藝術涉及工藝學、歷史學、宗教學、民俗學等諸領域,保留了傳統的精華,是傳統民間藝術重要內容之一。他的泥塑由于造型神態生動逼真,具有很強的藝術魅力與藝術價值,深受民眾的喜愛。從省內到省外,直至臺灣都有他制做的繪畫作品。

我最喜歡他的泥塑神佛,每一件作品都神態迥異、形象逼真,觀者會有莫名的感動。他在傳承的同時,也有自己的體會,傳統題材的一尊尊神佛塑像、歷史人物等無不傳神、精妙,且又有現代審美氣息。以他雕塑的重慶銅梁天星寺千手觀音為例,可以感受到觀音菩薩造像曲線優美,神態安詳,且嘴角略帶隱約的微笑,既神秘又親切,具有現代審美情趣。整體看他的泥塑作品多呈現飽滿、圓潤之態。無論是觀音像、十八羅漢或是其它神像,甚至是韋陀將軍等護法神,無一例外的都面帶微笑。泥塑作品的特色呈現與時代發展密切相關,這也是一個優秀藝人必須具備的品質。
神佛泥塑的創作過程中,最重要、最精彩、最動人之處就在于對塑像五官的藝術處理,尤其是對不同神佛塑像的神態表達,更要恰如其分。馬發虎這一點做的比較好,比如,佛祖要體現慈善大愛的莊嚴神情,觀音要體現博愛天下的慈悲笑容,天王要體現威風凜凜的神武氣概,羅漢要體現不同性格的栩栩如生,這就是匠心獨特的精品創作。他賦予每件泥塑作品的以生命,除了讓人感受到生動之外,也倍感親近。

由于對技藝的執著追求,他的建筑彩繪和壁畫制作也及其精心,人物造型生動,場景表現豐富,結構勻稱,每一細節都包涵著用心血,顯示出藝術的感悟,這也讓他的作品走出陜西,在行當內受到好評。以陜西淳化百家姓祖祠二十四孝為例,取材于清代王素繪的《二十四孝圖冊》圖稿,與陳少梅同一來源的工筆畫《二十四孝圖》有所不同,馬發虎是畫在墻壁上的,且猶如畫在絹上,作品極為精致。以王素《二十四孝圖冊》為底本,摹寫而成,人物、情節基本為原貌,這是傳承,但在每個人物的塑造細節上又略有不同,色彩則與陳少梅的《二十四孝圖》完全不同,黃色為主要基調,極具民間色彩,體現了馬發虎個人的繪畫特色和對民間繪畫的理解。足見他是盡心、精心和誠心于民間美術的藝人,祝愿他更上一層樓,為民間美術做出貢獻。
雕塑作品賞析:



壁畫作品賞析:

聯系馬發虎:m13572040828(微信)
馬發虎?? 攜手石雀故事
守住傳統技藝 邀請您的加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