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豐 * 剪紙藝術
熱度:14343

石雀故事

王少豐? 1959年10月生于湖北廣濟(今武穴市)。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貴州省工藝美術大師、貴州畫院特聘畫師、《當代剪紙家》微刊主編。


10歲自習繪畫并結緣民間剪紙藝術,數十年刀耕筆種,孜孜不輟,至今已創作發表(展覽)剪紙作品3000余幅,并在國內外剪紙展覽(比賽)中獲得一等獎、金獎、金剪刀獎40余項。自1989年8月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王少豐現代紙刻畫展》后,相繼在廣州、深圳、海口、貴陽、香港、臺北舉辦個人剪紙作品展。50余幅作品被中國美術館等國家機構收藏。個人電視專題片《紙上生花》在全國26家省級電視臺聯合展播,并選入中央電視臺《神州風采》欄目播出。個人傳略編入《中國當代藝術家辭典》《中國美術家選集》《中國民間文藝家大辭典》《貴州現代美術史》等。1991年出版《王少豐現代紙刻畫選》;2014年出版《中國民間剪紙藝術傳承大師--王少豐剪紙》精裝畫冊。1989年獲首屆中國剪紙大獎賽一等獎;2002年獲第四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2012年獲第五屆貴州省文藝獎一等獎;2013年和2015年兩次獲得中國剪紙藝術節金獎;2013年和2014年兩次獲得中華剪紙年度創作成就獎。代表作品有《儺神系列》《盛裝苗女》《攔路酒》《貴州戀歌》《吉祥中國紅》等。其中《貴州戀歌》全長21.86米,是目前國內最長的一幅套色剪紙,也是世界第一幅集多種剪紙形式和手法于一體的剪紙長卷。


現為: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

中華文化促進會剪紙藝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貴州省工藝美術協會副會長、

貴州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剪紙藝術研究會會長、

貴州省美術家協會會員。


作品賞析:

石雀故事

《金豬送福》

石雀故事

《葵花朵朵向太陽》

石雀故事

百魚圖

石雀故事

辰龍獻瑞(彩色)

石雀故事

端午(彩色)

石雀故事

節日

石雀故事

金猴獻瑞(彩色)

石雀故事

金雞唱曉

石雀故事

連年有余

石雀故事

馬上有娃

石雀故事

鬧花燈

石雀故事

儺戲

石雀故事

三個苗女

石雀故事

三羊開泰(套色)

石雀故事

天人合一

石雀故事

天人合一8A

石雀故事

舞龍燈1

石雀故事

向日葵

石雀故事

心花綻放

石雀故事

彝人牧馬(套色)

石雀故事

正月十五(填色)

石雀故事

《剪紙姑娘》


業內談:

站在巨人肩上起步

何紅一

“王少豐”三個字名聲響亮,卻一直未有機會謀面,直到 2009 年 9 月,在江蘇金壇一次會議上才與少豐先生首次見面。我認識中的少豐先生,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就以在中國美術的最高殿堂——中國美術館舉辦 “王少豐現代刻紙展”而嶄露頭角。

記得此事件對剪紙界的震動也是很大的。本人就是從那時開始關注少豐剪紙,買來《王少豐現代刻畫選》作為習讀范本,我喜歡作品的洗練與概括、巧拙與天真,從中揣摩傳統與現代的結點、鄉土藝術與現代派藝術之“同謀”,獲益匪淺。1990 年,我參與民間文學教輔教材的編輯,負責《中國民間文化精品系列——情歌篇》的編撰工作,其中幾幅情歌配圖,皆推薦編輯選用少豐剪紙,現在看來這便是與少豐剪紙的緣分。知道從小喜愛畫畫的少豐先生祖籍也是我們湖北,出生于鄂東廣濟(今武穴市),后又長期生活在南楚之地、“蠻夷”之邦。竊以為“剪如其人”,少豐剪紙中有一種揮之不去的,屬于楚人的藝術浪漫氣質。在他的作品中,無論是早期的單色剪紙《儺神系列》、《生命》,還是后來的套色剪紙《貴州戀歌》和《鼓藏節》,都有著“天問”般的恢弘氣魄和“九歌”般的驚彩絕艷。其刀剪語匯也尤其大膽、夸張,洋溢著生命的律動,這都得助于故鄉山水的潛移默化,也是影響其剪紙風格的原因之一。其次,少豐剪紙又是牢牢植根于貴州這方多元文化沃土之中,是貴州民族文化澆灌的剪藝之花。貴州是多民族的省份,各類民藝爭奇斗艷,紋樣古樸而豐富。貴州黔東南苗族一件“對鳥雙鳳袖花”紋樣,居然與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骨匕上的刻紋“連體雙鳥紋”同出一轍,數千年來遙相呼應,足見民族民間藝術之底蘊!少豐先生生活其間,經常有意識地走向田野,拜訪村寨的老藝人,從中吸取文化營養,日積月累,這種“功”外之功、“技”外之技,使他厚積薄發,有超凡脫俗的藝術表現。少豐剪紙題材廣泛,龍鳳祥獸、花草蟲魚形態各異,變形生動,給人以“山海經”畫卷般的奇譎與精彩。少豐先生尤對龍的題材情有獨鐘。剪紙《苗龍系列》,采用苗族圖騰信仰及苗族剪紙中的龍造型元素,集牛龍、魚龍、蝶龍、鳳鳥龍、飛龍、人首龍、雙首龍、雙體龍、蜈蚣龍、蛇身龍、蝦龍、蠶龍、花尾龍、葉龍為一體,盡情抒寫苗龍的“百變人生”。 《苗龍系列》既構成中華民族龍文化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又鮮活地刻畫出苗龍的獨特個性,表現出苗族人心目中的龍的映像及龍的圖景,引導讀者從中感悟苗鄉藝術的質樸與偉大。作者的藝術探索及貢獻,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民族龍藝術內涵、豐富了中國龍的形象創作。其他題材皆取材民間節日與民俗生活。其中《蝴蝶媽媽的故事》、《妹榜妹留》等剪紙,講述的是古老的民族歷史記憶,堪稱《苗族古歌》的形象讀本。此外,生息在貴州這片土地上的彝族、水族、布依族、侗族和其他民族的風土人情,也伴隨著作者對民族文化的一腔情感,經由刀下剪底流淌出來,令人驚嘆與感動。展讀少豐剪紙,濃郁的形式美感撲面而來。其中一個顯著的印象,就是民間藝術構圖形式
的巧妙運用。他的剪紙善于采用民間常用的適合形構圖原則,隨方就圓的布局、各式幾何形的分割、圖與圖的因借、象與象的互用,加上色彩的區分與歸納,都使得他的剪紙有一種抓人眼球的形式美。在固定的框架中馳騁藝術的想象,形成主調與復調、重疊與呼應、主色與陪襯、規整與變幻的統一……例如他的民族女性剪紙,頭面部和頭巾紋飾圖案的交錯分割,具有極強的裝飾感,構成趣味性的互補效果,畫面也變得妙趣橫生、韻味十足。這些都使得作者的藝術個性得到強化與張揚。在色彩的處理上,少豐剪紙由單色走向套色,在黑色主稿基礎上套用彩色,畫龍點睛、主
 次分明,顯得富麗而絢爛。這些也都極大地豐富了傳統剪紙的表現力,傳達出作者奔放的創作激情和藝術上的探求精神。

總之,民間藝術一向追求的形式美、貴州民族工藝的多種表現手法與技藝優勢:苗繡的鮮亮、儺面的粗獷、苗畫的靈動、蠟刀的妙曼、苗銀的繁復……都在少豐先生的刀剪下得到恰到好處的再現與弘揚,使我們感到作者博采眾長的藝術功力。三十多年在剪紙領域的不懈堅守和辛勤耕耘,使少豐先生成為一位多產的剪紙藝術家。他的名字在國內外剪紙展中頻頻出現、他在比賽中斬獲頗豐,榮譽稱號頗多。這也是社會對他藝術成就的認可。他無愧為一位民間剪紙承上啟下的傳承大師、一位民間剪紙創新領域的開拓者、一位中國現代剪紙的領軍人。我喜愛民間剪紙,更敬重創造這些民間剪紙傳世佳作的大師們!在大師面前,筆者只是一個好奇進而好學的小學生。應陳竟老師之邀,匆匆寫下這段文字,權作拜讀大師的一篇習作罷了。

(何紅一? 民俗學專家、中南民族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王少豐


?

匠人來自:( 點擊下方圖片可查看詳情

logo.png石雀故事致力于發掘整理推介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技藝,并為之打造廣闊的展示平臺。

在石雀故事您可以免費查詢平臺收錄匠人的聯系方式以及作品, 如果您是工藝師、民間匠人,您可以添加微信yuqi102參與(下圖二維碼)。

平臺不會收取任何費用,也不會向您索要任何作品。(已收錄匠人可免費補充資料)

????? 匠人請識別二維碼(長按二維碼識別)

?????08haobianji.jpg

?

?

?

關注公眾號瀏覽平臺(長按二維碼識別)

石雀故事

?

匠人請務必點擊曝光板查看平臺最新曝光及公告內容。

嚴禁盜用平臺資料生成鏈接、鏡像,一經發現,平臺絕不姑息,將在平臺以及合作媒體進行曝光,并通過法律途徑進行追責。baoguangban.jpg

免責聲明:

涉及交易務必選擇具有第三方擔保性質的平臺。

石雀故事不承擔在交易過程中產生的糾紛等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