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國
*
泥塑技藝
熱度:932

吳建國字泥魂,甘肅省涇川縣人,生于1962年11月10日。甘肅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平涼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涇川縣民間藝術家協會副主席、涇川縣西王母民俗學會理事。曾被平涼文化出版局評為“平涼文化能人”榮譽稱號、平涼農村文化帶頭人,2015年被平涼市人民政府評為“平涼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市級優秀代表性傳承人”榮譽稱號。
他在秉承家族藝術傳承的基礎上多方拜師求藝,形成了具有獨特民俗和地域性的特色,及泥塑和繪畫為一體的“吳家藝術”風格。撰寫了《吳建國泥塑圖釋》《隴東黃土高原的泥塑彩畫及制作》,多年來培養7屆50多名泥塑傳承人,分別活躍在全國各地。
先后創作泥塑作品兩千余(尊)件,作品分別發表于《甘肅涇川與西王母文化》《平涼--黃帝問道的地方》《靜寧軍事誌》《莊浪史話》《吳家軍研究文集》《他從黃土高坡來》等書刊,1996年6月20日在平涼日報人物專訪欄目發表《吳建國與他的泥塑藝術》,2009年5月18日在平涼日報發表《吳建國一把泥土一個故事》,2009年6月13日,平涼日報報道了聚焦文博會《平涼泥塑藝人吳建國》,2010年5月被中國社會科學報《平涼泥塑產業的復興》報道,并分別被轉載于《華夏論壇》《藝術天空》《甘肅新聞網》等網絡平臺。2009年4月22日西部關隴民俗學會執行理事長王知山發表了《平涼泥魂--介紹吳建國泥塑藝術》的電視專題片,2009年參加平涼電視臺《走進百姓》電視專訪。
吳建國泥塑作品分別為以下幾個題材:
一、?? ?宗教神祇。
二、?? ?歷史人物。
三、?? ?名族英雄。
四、?? ?民間、民俗工藝。
代表作品有:
國家五A級崆峒山風景名勝區飛升宮《真武大帝》、藥王洞《扁鵲》《華佗》《孫思邈》、南崖宮《黃帝問道廣成子》、隍城《關公》《張天師》《文昌帝君》、凈樂宮《凈樂王及皇后》《真武大帝》《海潮觀音》、王母宮《驪山老母》《坐虎診龍》《百子堂》。
國家四A級景區西王母景區《三皇》《五帝》。
國家級景區莊浪紫荊山抗金民族英雄紀念館《吳玠、吳璘、吳拱、吳廷》。
平涼旅游景區龍隱寺《王母娘娘》《三清》《真武大帝》《關公》。
寧夏彭陽縣城隍廟、彭陽五鳳山《西王母》《聞太師》。
寧夏西吉縣《老母》《三霄》《三清》。
酒泉金塔縣榆樹井三元道觀《三清》《慈航》《三官》《玉皇》等。
吳建國泥塑作品主要以宗教神像、歷史人物及民族英雄為題材。代表作品有:神話人物觀音菩薩、西王母、驪山老母、三霄娘娘、八大仙、真武大帝、桃花女、十八羅漢、廣成子、文昌君、百子圖等;歷史人物有三皇五帝、軒轅黃帝、孔子、扁鵲、華佗、關云長、孫思邈、抗金民族英雄等;隴東民俗有農耕民俗場景系列等。 。
知道隴東民間泥塑藝人吳建國,是10多年前的事情,聽父親和幾位鄉下老先生在一起嘮叨,他的泥塑生動傳神,栩栩如生。見到他是2012年的春天,博客牽線,隨后QQ視頻聊天,以及后來的面談,了解了他和他泥塑藝術的點點滴滴。
吳建國是甘肅省涇川縣黨原鎮人,祖輩種地為生。他父親農閑時節,做泥哇嗚(塤的一種)、小泥獸,供孩子玩耍。他的泥活兒精巧玲瓏,深得孩子喜愛,這樣一傳十,十傳百,成了當地有名的“巧泥匠”。受父親的影響,吳建國從小愛畫,也愛做小泥人小泥獸。街坊鄰里夸他子承父業,將來必成大器。吳建國上中學時期,學校辦墻報、板報寫寫畫畫的事都由他承擔。由于家庭經濟困難,吳建國1981年高中畢業就走上了謀生之路。他遠走河西,給別人單位布置宣傳櫥窗,在街上擺攤賣小泥人、泥獸。沒有固定工作收入微薄,吳建國有過迷茫,也很自信:“有家傳的泥塑手藝總有一天會有用武之地的。”
機會果然到來,酒泉市玻璃工藝美術廠廠長傅道榮欣賞他的泥塑藝術,愛惜人才,招他進廠上班。吳建國謙虛好學,在廠里美工師傅的指導下,完成泥塑工藝品制作的同時,學習繪畫、雕刻等技藝,還多次到敦煌莫高窟觀摩學習,泥塑水平提高很快。之后,又一機會向吳建國招手。以“道源圣地”定位的平涼市崆峒山恢復、挖掘、修復崆峒山道教文化遺存。1993年春天,經崆峒山道士推薦,吳建國如同學成歸來,在故鄉崆峒山下的“王母宮”開始了他的泥塑神像事業。
吳建國的泥塑制作流程和工具主要有:釀泥工具:鐵鍬、斧頭、镢頭、鐵鏟、鐵錘、木榔頭、扁擔、籮筐、泡泥桶、打泥臺;造像制作:扎骨架可用谷草、木條、釘粑、鐵絲、木釘、鋼篩、水泥、砂子。先根據作品的特征確定骨架的姿態,然后用木椽捆扎,這是泥塑最基礎的工程。敷彩制作:各色廣告原料,膠。瓷碗、火爐、鐵鍋、泡膠桶、毛筆、板筆、板刷、瀝粉桶、骨膠、剪刀等。“三分塑,七分彩”。敷彩是泥塑作品能否傳神的關鍵環節,從糊紙、木白、起稿、瀝粉、上彩、裝金、拋光等工序,打底色到開描總計有20多道工序。平涼有取之不盡的優質紅膠土,為他的泥塑藝術制作提供了原材料保證。
吳建國第一尊泥塑像“黎山老母”慈祥傳神,得到蘭州市群藝館吳和中先生的稱贊。這次,他為王母宮泥塑神像 8 尊。之后他又泥塑王母宮、崆峒山等廟宇神像90余尊。吳建國泥塑神像前查閱各種歷史資料,做到心中有神,每一尊神像造型都莊嚴、肅穆、優美、逼真。色彩飽滿,對比度明顯,線條流暢。女性神像素雅清秀,雍容華貴。武士神像剛勁、粗獷、豪放。闡釋了道教文化的精髓。
崆峒山泥塑神像成功,吳建國的名聲不脛而走,找他泥塑神像的人不斷。2000年,酒泉市金塔縣修建“三元道觀”,請吳建國承擔神像泥塑工程。吳建國帶著妻子、徒弟來到金塔縣羊井子安營扎寨,經受了因原料土質量問題,造成泥塑神像泛堿變形的挑戰,歷時兩年多的努力,完成了三元道觀“三清”、“慈航”、“青龍白虎”、“王靈”等四座大殿24尊神像。2002年10月14日至16日,三元道觀舉行落成慶典、神像開光儀式。中國社會科學院、全國政協常委、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張繼禹等到會祝賀,數萬群眾自發參加,到場人們對泥塑神像大加贊賞。到目前,吳建國泥塑神像達2000余尊,足跡涉及甘肅全境及寧夏。
吳建國的泥塑作品有神像系列、隴東民俗系列、歷史人物系列等,都是精工細作,傳神感人。2001年,吳建國應邀為莊浪縣修建紫荊山英雄紀念館,泥塑孔子和抗金名將吳玠、吳璘像。他廣泛搜集有關歷史人物資料,認真學習研究,多次泥塑頭像小稿,力求人物逼真傳神。在紀念館落成儀式上,吳玠、吳璘泥塑造像得到了與會人士的認可,當地群眾說,這塑像把我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變活了。后來,吳建國在平涼各地塑造了“軒轅黃帝”、“扁鵲”、“孫思邈”等中國歷史上的重量級人物。他希望望有一天用泥塑再現平涼地區歷史上的優秀人物,展示當代平涼的發展新貌,借此發揚光大吳氏家族泥塑藝術。
為了深愛的泥塑藝術傳承下去,吳建國開始著書立說,搜集整理祖輩家傳的泥塑口訣,培養泥塑繼承人。值得欣慰的是,吳建國的妻子程小霞、兒子吳九江、女兒吳玉蓮及妻侄程金威都喜歡泥塑藝術,是他的得力助手。多年來培養的近50名徒弟,其中也不乏佼佼者,有的已經單立門戶,承攬泥塑工程。吳建國的泥塑藝術也得到了當地政府及民間文藝家協會的支持,平涼市文化館對吳建國泥塑藝術投入了一定數量的資金,購置影視設備,進行整理、拍照、錄像、錄音,以科學的手段積極進行研究和保護。制定了吳建國泥塑藝術五年保護、發展計劃,編輯出版《吳建國泥塑圖釋》,認定命名“吳建國泥塑藝術傳承人”,推動傳承工作更深入地開展。我們期待著吳建國泥塑藝術——隴東大地上的這朵奇葩開得更艷,香飄更遠更遠!
作品賞析:

吳建國 作品

吳建國 作品

吳建國 作品

吳建國 作品

吳建國 作品

吳建國 作品

吳建國 作品

吳建國 作品

吳建國 作品

吳建國 作品

吳建國 作品

吳建國 作品
獲得榮譽:



吳建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