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登
*
金工技藝
熱度:1363

沒有什么比創作更讓人興奮。”--鄭登
鄭登,中國當代造型藝術家、太湖石收藏家。
在走進鄭登及其造型藝術前,讓我們先欣賞幾方先生的太湖石藏品。




以上為藝術家鄭登先生的部分賞石作品,雖然先生現在很少有精力擺弄石頭了,但仍經常和石友探討石頭,并義務為石友鑒定太湖石真偽。
談起多年玩石的經歷,先生感觸頗多。從最初為了植蒲而用吸水石雕刻太湖石形態,漸漸地對太湖石欲罷不能,從此進入了傳統賞石的推廣行列中。先生之前從事設計工作十余年,所以對賞石也有不少獨到的見解,這讓他在推廣中更能受到石友青睞。為了讓石頭的配座能更符合自己的設計構思,先生決心自己親自配座,甚至設計制作出挖木槽的機器。此外還推出了“石寵”的賞石概念和茶養小水太湖石的方法。而且皆被眾多愛好者所認可和效仿。




從鄭登先生一路的經歷可以看出,他一直在思考突破和創新,亦在賞石方面取得了頗豐的成績。鑒于符合人文情懷的賞石資源逐漸枯竭,面對窘境,他一直思考著未來如何去彌補這種缺少資源帶來的遺憾。這也是他心中一直懷揣的另外一個夙愿。最終他選擇了用銅來演繹太湖石之幻變之美。這便有了另辟蹊徑的“以銅幻石”之路。
銅器鑄造工藝由來已久,而其失蠟法更是讓人津津樂道,賺足了眼球。包括現在的3D打印和真空鑄造技術,雖然工藝愈來愈先進,器物愈來愈精致,但產業化的標簽讓器物缺少了玩味的價值。“賞石之所以受到追捧,是因為有三大屬性:文化屬性、自然屬性、唯一屬性。”鄭先生如此定義。不破不立,這讓他不得不拋棄傳統的和現代的所有先進工藝去思考創作方式。為一種概念去探尋新的工藝,可想而知有多難,但他始終沒有放棄。總算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多年的反復嘗試,經歷無數次失敗,終于成功創作出理想的效果。其主要創作思路是舍棄過分依賴模具的傳統鑄造方法,使用引導性和開放性的思路。最終的成品玲瓏剔透,千物千面,最重要的是無法被復制。雖然具備了賞石三大屬性“文化、自然、唯一”,但最大的缺點就是無法量產,而且成功率亦非常低。這或許就是過于執著不可規避的代價。



鄭登先生深知,僅作為觀賞性物件是不夠的。繼而又把這種賞石的元素融入到實用器物中,使器物都成為不可復制的孤品。如此,這項全新的工藝亦有了更多延展的空間,富有了更多的生命力。目前香爐和茶刀陸續有成品進行分享。一經上市即受到眾多的關注和搶購,亦有部分流入海外市場。








有客戶贊嘆鄭登先生是個了不起的金工,實際上“金工”是什么先生都不知道,或許就是制作金屬器物的工匠吧。先生后續的解釋是:“我只知道將自己的想法需要去實施,至于是用什么材料,需要什么技術,這些都是根據想法而來的,技術是可以通過一定學習去掌握的。材料和技術服務于思想。”這或許就是藝術家的不同之處,為了將理念呈現出來會不惜用盡一切辦法,甚至親自學習并研創。為了忠于自己的思路給石頭配底座,他選擇自己做木工;為了抱石的木料不拼接,并能完美契合,他甚至為此研創出仿形雕刻機;同樣為了用銅表達出太湖石的魅力,他更是費盡心思。他已不是某一工藝方面的匠人,他更像個瘋子。





歷史學家許倬云說過一段話,其大意是:我們現在的知識分子更多是網絡知識分子,是檢索機器,不是思考者......現實又何嘗不是如此,更多的人們沉迷于按部就班,并在其中迷茫、消沉。而各行業里我們更需要像先生一樣的思考者和創造者。
至此也希望鄭登先生的創作之路順利,為社會分享更多的作品,注入更多的文化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