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認識紅山高古玉的工藝痕跡
紅山文化玉器的工及工痕是一個不好談明白的題目,因為談明白工痕需要先搞清楚工具,很可惜老祖宗沒有給我們留下文化期制玉工具的記載,或者即使留下了我們還沒出土和發現。關于紅山文化的工具問題已經爭論多年,到現在也還沒有定論,作為我等民間草根,位卑言輕之徒談論此話題,似乎有點不自量力,然心中有話不吐不快,網友可以批判揚棄之心態閱讀,但凡得到點點些許認同,也倍感欣慰了。
關于紅山文化的制玉工具觀點無怪乎兩種:
一種觀點認為:紅山文化處在新石器時期,那時工具還很落后,制玉水品還很落后,工具還很原始。原料一般來自撿拾的成料(籽料),還沒有掌握開料的技術;制玉的工具大略是硬度比較高的石核、瑪瑙、和硬度達到莫氏7度以上的優質黃玉,打磨工具主要是砂巖等,至于方法無怪乎是原始的敲打、鉆磨、琢磨、刮擦、劃刻、原始的管鉆工法(老鷹的骨骼、竹管加解玉砂)、原始的實心鉆功法(木棒加解玉砂)、原始的線裁法(麻繩、獸皮加解玉砂)等,制玉難度大,耗時費力,玉器圖案簡單純樸,成品玉器樸拙有原始的美感。
另一種觀點認為:紅山文化時期古人已經掌握了先進的開料技術、有尺寸較大的片狀輪式開料工具,甚至已經有了高級的管鉆、高級的砣機等,利用砣具雕刻、拋磨,制玉工具先進,工藝先進,速度快捷,功法精妙,圖案精美,樸素中顯露智慧。
究竟何種觀點正確呢?各位網友還是看完帖子自己選擇吧!
本人觀點:先進和落后的制玉工具同時存在,先進和原始的制玉方法和諧并生。
一般書本認為隋唐時期出現腳踏式砣機,楊伯達先生提出良渚時期出現原始的跽式砣機,商代已有銅砣具,戰漢時期究竟有沒有砣具還都沒有定論,紅山時期的砣具問題就更是個不解之謎了。
其實研究紅山的制玉工具、制玉方法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研究學習的過程,錘煉自己的眼睛,找到這些玉器的自身所具有的特征,為鑒別玉器提供幫助。

我們將這個話題簡單化,從線裁痕、片裁痕、實心鉆痕、管鉆(空心鉆)痕、刮擦痕、打磨痕、砣痕等幾方面揣摩紅山工痕,當然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紅山制玉工藝也是綜合使用的,在一件玉器上存在多道工序,多種制玉手法并用的現象,這都是很自然的事情,只不過我們為了學習方便,分解了而已!
第一部分:線裁痕
紅山玉器館藏品帶線裁痕的不多,能夠找到的就三件。“線裁”功法,主要用于玉器曲面開料和圓形玉器貫穿掏芯,可見的有瓦型器、箍型器(馬蹄型器)等。因為線比較軟,沾上泡水的解玉砂后,兩手拉磨容易控制方向,加工出曲面的玉料,這是其他工具所不具備的。哪究竟先祖用的什么“線”來裁的呢?其實這不重要,很多教授用麻繩、獸皮做過實驗,效果不錯。重要的是通過觀察線裁痕的曲線的自然分布和皮殼氧化特征,找到辨別真假線裁痕跡的方法。

?????????? ?

第二部分??? 片裁(片切割)痕
在很多館藏玉器上能找到片裁痕跡,哪究竟是用什么“片”呢?是銅砣?我們不得而知了。但通過這些圖品我們確實能感到片裁的工藝存在!甚至為片切割的工藝所驚奇。
談到片裁(片切割)首先必須提起牛河梁二ZM27
出土的這件勾云佩,該佩尺寸:長28.6厘米,寬9.5厘米,厚0.65厘米 開料難度可見一斑,令人震撼!如果用砣具來切割,砣片的直徑至少要在60厘米以上。


這件黃玉的小佩,具專家們稱是紅山文化出土玉器中年齡最大的,器型簡潔,雙面都未打磨拋光,片裁的典范。

發個臺灣資料的片切割的示意圖,大家欣賞

東山嘴這件芯材的多面都有片切割的痕跡

臺灣故宮這件玉梟的背部,也是片切割的,切痕猶在!

這幾把斧子,看刃部,不象磨制,象片切!

偶然間發現故宮博物館這個豬龍的耳朵尖部是平的,更為驚奇的是兩面的尖部都是平的。究竟何種原因導致的不知道,估計是開料時留下的,鏡面感覺明顯!


第三部分?? 管鉆痕
紅山玉器上開孔大量使用管鉆,管鉆一般用于開孔,也用于雕刻,大多數是鉆后敲斷,所以管鉆底溝雖然無法拋光,但是由于慢工加水濕解玉砂緩慢的轉磨,形成了邊鉆邊磨的工藝,鉆底光滑無比,完工后鉆芯被敲擊而斷,因此斷面自然斷裂痕跡明顯。

管鉆有兩面對鉆的,有單面鉆的 。館藏出土玉器中更找到的就這兩個芯材了,都是牛二出土的,上圖有明顯的對面鉆錯臺痕跡。


這件豬龍的中間孔也是對鉆的。[轉載]談談紅山文化玉器的工痕!

說到管鉆,這件蟬中間的鉆孔最絕,絕對的垂直。這類打孔在紅山中很少見。???? 另外請大家把上面的蟬和下面的蟬比較一下,看看眼部的雕刻有什么不同?
上面這只蟬中間孔用了管鉆,可雕刻眼睛卻使用了最古老的刮擦法,手工磨出了個眼睛形狀;而下圖蟬眼部的雕刻卻巧妙的使用了管鉆雕刻的技巧,先用管鉆雕出了眼睛的輪廓,再打磨成型。


第四部分?? 實心鉆痕跡 實心鉆主要用于打小孔之用,打法無怪乎:對鉆、單面鉆、斜鉆(隧孔(象鼻孔)打法)。
學術推測鉆孔的方法如下:
1、使用瑪瑙、石核等硬度高的器物先拙個定位小眼,而后用木棒等專用實心鉆沾解玉砂旋轉鉆孔,孔越深,木棒磨的越細,所以實心鉆打出的孔,一般呈現外大里小形狀。
2、直接用瑪瑙齒類刮削器、石核類工具把孔鉆穿,再用砂巖棒等到孔內進行二次打磨,或多次修孔,這樣瑪瑙留下了較深的痕跡形成了有規律的等距鉆痕。????? 我認為以上兩種方法,都有道理。這件是典型的木棒軟磨開孔,孔道摩擦柔潤細膩。

這幾件屬于非常典型的



這件鉆孔復雜,感覺實心鉆與管鉆同時使用了,先用實心鉆磨出了一半的輪廓,又用管鉆解決了通透問題。

這件玉器上兩個孔的打法迥然不同。中間的孔感覺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搞開后再進行打磨修孔,小孔則是直接用瑪瑙鉆子鉆的,孔直,雙面對鉆,沒有外大里小的逐步摩擦的痕跡,很明顯,工具非常堅硬。


很多璧孔好像都使用了實心鉆、管鉆、打磨等多道工序。

同樣是故宮博物館的館藏品,豬龍的打孔這么規矩,太陽神的打孔則顯得不規矩。


看看這兩件,一個是蟈蟈,一件是蝗蟲都是單面孔,小孔一面就感覺不舒服了。


這兩件的打孔都是雙面對鉆的,看看感覺.


再看看實心管鉆留下的痕跡


這件三孔器打的非常規矩

這兩粒扣子都是館藏品,研究價值極高,片切割、管鉆痕、實心鉆痕都有了,可能是管鉆的下角料重新利用。打孔的感覺像是螺絲桿一樣,凌厲、迅捷、很舒服。


?第五部分??? 打磨痕
紅山玉器以軟打磨細密著稱,究竟用的什么打磨工具呢?有人說是用砂巖,先粗后細不斷重復,有人說是用砣具,先粗砣再細砣,有人說是用獸皮。其實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記住特征找到感覺。
要談紅山的打磨,必須先談這件瓦型器,平地弧線起楞,打磨細膩,制作難度非常之大,震驚中外。我曾經無數次冥思苦想,不得其解。偶然一個機會讓我看到了這件墜型玉器,解開了我心中的疙瘩。
先用特別寬扁的砣具,粗砣出瓦溝型痕跡,再用進行拋磨。這件墜型器的砣痕如果并在一起,就是瓦溝型

?看看臺北故宮這件勾云的打磨,章法明顯,絲絲細痕,方向性強,猶如磁鐵吸住的鐵粉一樣,絲毫不亂,這絕不像手工的活,我相信這是手藝很高的老師傅使用旋轉拋光的機器留下的痕跡。絕活!!!

? 繼續體會打磨手法嫻熟、順序和方向感:


這件豬龍的前臉被打磨的非常精細,看不到一點雕刻的工痕,打磨可謂細致入微了。

第六部分????? 劃刻痕
單純采用劃刻工藝的有,但不多,軟料的玉器刮擦痕較多,劃刻痕與砣痕交叉使用的也有。劃刻工痕也非常有方向感,說明古老的制玉工藝手法要求也是極其嚴格的。興隆洼和白音長漢這兩件眼部都采用了純劃刻的方法,使得眼睛粗撲傳神。

這件鳥龍的眼部和豬龍的嘴部的雕刻,都采用了劃刻的原始工法



第七部分??? 砣痕
紅山文化細膩凌厲的砣工,不遜色于春秋戰漢。
談到砣痕,首先必須討論建平這件豬龍。贊嘆豬龍神奇細膩的功法時,突然想到了河南淅川下寺春秋那件佩,雖然時間相差幾千年,地域相差幾千里,但是卻驚人的相似。







發個故宮博物院玉人騎獸的細圖,這件紋飾相當復雜的玉器上,同時運用了多種雕刻工法,獸的爪子明顯是砣痕,獸的眼睛則采用了刮擦痕。???? 與這件戰漢的玉器比照下,工法幾乎差不多呀!



?故宮博物院這條龍的下顎細圖,明顯的先砣后打磨

中華第一龍的鰭部明顯的砣痕,豬龍臉部砣痕節奏明快。找了戰漢的工痕對比下,砣痕無疑!



魯美的這條龍下顎部分,凌厲的刀工,只能是砣子

牛河梁這個臉,工痕典型的圓形砣片切割線。兩頭尖中間寬,兩頭淺中間深。

這兩件更是一眼的粗砣痕!




非常明顯的砣痕 .



紅山豬龍這見棱見角的砣刀痕好不遜色于商周!



即使打磨的再細致,也遮蓋不住砣痕的鋒利!

標準的細砣痕,溝槽順暢,溝底滑亮。


最后石雀故事www.shiquegushi.com為大家獻上一龍一鳳的細節圖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石雀故事官方網站www.shiquegushi.com,實時掌握收藏界的最新動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