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寶之路帶你欣賞安徽博物院珍藏高古玉
今天大家欣賞到的是安徽省博物院珍藏的高古玉器,大部分為凌家灘遺址出土,供大家欣賞。
感謝安徽省博物院對本文提供的圖文支持。
新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懷寧路268號 老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安慶路268號,附近的藏友可以去看看。








凌家灘遺址1985年發現于安徽省含山縣銅閘鎮凌家灘村,遺址總面積約160萬平方米,經測定距今約5300年至5600年,是長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發現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自1987年以來,由安徽省文物考古所主持的4次考古發掘發現,聚落遺址內,包括居址、墓地、祭壇、作坊以及近3000平方米的紅陶塊建筑遺跡。同時,發掘出土大批精美玉禮器、石器、陶器等,反映出同時期其他遺址中所罕見的精美程度和工藝水平。由此推斷,遠古時期的凌家灘是一座繁華的城市

凌家灘墓地出土玉器數量最多,品種最為豐富,雕琢精湛,是中國新石器時代其他古文化遺址不能比擬的,具有重要的考古、歷史、科學和美學藝術價值。器形主要分以下幾類:工具、武器類:主要是缺乏實用功能的斧、鉞、戈,應是禮儀用器。裝飾品類:主要是穿戴譙身上起裝飾作用的鐲、璜、環、塊、璧、雙連璧、管、珠,以及形制較為特剃的寶塔形飾、扣形飾、喇叭形飾、月牙形飾、菌形飾、冠形飾;動物或人物形象類:主要有豬、龜、龍、風鳥、鷹、兔、立姿人像和坐姿人像幾類,數量很少;其他類:形制較為特殊。如玉版、三角形玉片、玉勺等。此外,凌家灘玉器鉆孔技術也令人稱奇,有的孔徑僅有0.15毫米,可謂是細如發絲,這種技術就在現在恐怕也不易做到。

從出土的玉器看,凌家灘玉器的選料、設計、磨制、鉆孔、雕刻、拋光等工藝技術都達到高度發達的水平。其凌家灘玉器(14張)中有不少玉器經過測試,其硬度都達到或超過7°,有的孔眼直徑只有0.15毫米,而且所有的鉆孔的磨擦痕都十分規整、平行,而不是交錯的亂痕。顯然,考古界從前普遍認為竹管鉆或骨頭鉆孔,是無法達到這樣的效果的。

凌家灘的先民們是如何創造出這樣奇跡的?帶著這樣的疑問,2002年3月,張敬國和臺灣古玉研究專家陳啟賢先生獨辟蹊徑,專從古玉制作時遺留的微痕上去探索各種歷史信息、尋找歷史答案。他們利用當今先進的偏光立體顯微鏡對凌家灘玉器進行微痕觀察和測試,在50倍的顯微鏡下,可以清清楚楚地看見管鉆時的玉芯至今尚留在孔內,經測量,該玉芯的直徑只有0.15毫米,由此推斷:當時鉆這個玉芯的管鉆直徑加水和琢玉砂在一起,最大直徑不超過0.17毫米,比人的頭發還細。

凌家灘玉器的鉆孔實物提供了一個最新的信息:金屬。結合考古發掘中發現的厚大的甘鍋片,我們可以大膽的推測,凌家灘在5300年前可能已擁用了金屬冶煉技術,否則是無法達到上述鉆孔效果的。如果這一推測得到證實的話,那么說明我國早在殷商青銅時代以前,就已出現了冶煉技術和金屬工具。這將改寫我國冶金技術史和工具制造史,并對整個中國文明發展史的原有結論產生極大沖擊,使我們對中國文明史的認識上延幾千年

?凌家灘遺址出土的大批精美玉器,有別于良渚文化和紅山文化,表現了獨具特色的中華玉器文明。其中刻有原始八卦圖的長方形玉片和腹部刻有圓圈紋和八角星紋的玉鷹,最能體現先民的原始思想。玉龍造型完美,刀法簡練,栩栩如生,充滿著生命的活力,是中國考古發掘出土時代最早的一條玉龍。出土的石鉆,是20世紀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重大發現之一。遺址中祭壇和紅燒土遺跡的發現,也是安徽江淮地區巢湖流域考古工作的重大突破,說明凌家灘遺址在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考古學文化中處領先地位,具有重要的考古價值。凌家灘遺址的文化特征和性質表明了它是巢湖流域一支相對獨立發展的考古學文化。同時表明巢湖流域也是中國古代文明發源地。

凌家灘遺址出土的玉器有別于良渚文化和紅山文化,表現了獨具特色的中華玉器文明。



































下面帶大家欣賞一下館藏其他遺址出土的高古玉器以及戰漢玉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