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快訊:解讀東周玉石的打磨痕跡

東周瑪瑙水晶的打磨痕跡和加工周期

轉載自公眾號:東周遺珍,作者:物之三解

很多人把打磨和拋光混為一談,但事實上打磨和拋光是玉石器加工的兩個不同工藝。打磨是指用顆粒比較粗的研磨砂給玉石器塑形的過程。而拋光則是用顆粒較細的研磨砂對已經成形的玉器進行表面處理,讓其表面出現光澤的過程。玉器,在春秋和春秋之前,有可能部分玉器會省略拋光這一步驟,但是瑪瑙和水晶必須得有拋光這個過程,下圖就是古代經過了打磨,但是沒有拋光的半成品瑪瑙環標本。

石雀故事石雀故事

東周時期的瑪瑙、水晶表面的牛毛痕實際上就屬于前者,是打磨的痕跡。嚴格意義上講,這是一種瑕疵,是拋光不徹底而殘留的打磨加工痕跡。這種殘留的痕跡能給我們傳達出來很多重要的信息。

前面的文章里面講過,瑪瑙環的加工步驟是先敲擊成大體形狀,然后打磨成型,最后再拋光。下面的照片就是東周時期幾件瑪瑙飾品的打磨痕跡,有瑪瑙環表面不規則的縱橫交錯的打磨痕跡。

石雀故事石雀故事石雀故事石雀故事石雀故事石雀故事

也有瑪瑙珩表面的單向的打磨痕跡。如下圖:

石雀故事石雀故事石雀故事石雀故事石雀故事石雀故事石雀故事石雀故事

還有瑪瑙觹表面的打磨痕跡:

石雀故事石雀故事石雀故事

這些痕跡十分犀利,如同鋼刀劃過豆腐的感覺。瑪瑙和水晶的成分是二氧化硅,兩者硬度相差無幾,為摩氏七度,這是一個比較高的硬度。能在硬度為7的瑪瑙和水晶上留下如此犀利的痕跡的東西會是什么?

石雀故事石雀故事石雀故事石雀故事石雀故事

有的人認為會是比較尖銳的石英質研磨砂,這是不可能的。前面說過,瑪瑙和水晶的成分為二氧化硅,石英砂成分也是二氧化硅,兩者成分一樣,硬度相同,用二氧化硅打磨二氧化硅在理論上行得通,但是硬度相同的兩種物質互相刻劃不會形成如此犀利的劃痕,打個比方說,你用削尖的木頭尖部在平面的木板上劃過,雖然有劃痕,但是很輕微。要在木板上留下犀利的劃痕,必須要用一種硬度遠大于木頭的工具,同樣道理,要在瑪瑙上形成這樣犀利的痕跡,其硬度必須遠大于7度,只有兩者硬度差拉開一個比較大的距離,才會在瑪瑙上劃出這樣犀利痕跡。8度顯然弱了點,有可能是一種硬度在9或者10的礦物質,這個硬度的天然礦物分別是藍寶石和鉆石,(鉆石原礦)

石雀故事

上圖:鉆石原礦

石雀故事

上圖:藍寶石原礦

就地取材十分便利,距離產鉆石的蒙陰也只有幾十公里,也比較便捷,當然這是一種猜測。尚無直接證據證明齊國的瑪瑙水晶佩飾就是用昌樂的藍寶石或者蒙陰的鉆石研磨砂打磨制作。這個問題我們十分期待著臨淄古城遺址的發掘,齊國的瑪瑙水晶加工作坊肯定就在臨淄古城遺址的某一處位置。這種研磨砂是何種材質,很可能在遺址的作坊區能得到更準確的答案。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一件瑪瑙、水晶佩飾的加工周期有多長。

這是一個沒有任何歷史記載的問題,古人落后只是落后于當代人的電氣化等高科技方面,但是古人的智商不比現代人差。古人對于一個個的難題總是能找到在當時的條件下最簡單易行的辦法。而我們對于古代這些未知的問題,總是覺得迷茫,然后用帶著偏見的眼光產生有一些失真的猜測,認為古人加工一件瑪瑙環需要很漫長的時間,比如幾個月或者一年的時間。事實上,關于瑪瑙水晶佩飾的加工周期這個問題,瑪瑙水晶上面存在的痕跡已經告訴我們了,只是我們沒有讀懂罷了。

石雀故事石雀故事

圖中這些錯綜復雜的打磨痕跡實際上就是一粒粒大小不等的研磨砂劃過的痕跡,而且我們看到的這種痕跡是拋光之后殘留的,在沒拋光之前,這種打磨痕跡還要深。一粒研磨砂只一下就磨掉了這么深的一道瑪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古人用到了硬度這么高的研磨砂,自然事半功倍,打磨起來瑪瑙不會太費時間。之前的文章里面說過,瑪瑙環是先敲擊成大形,然后打磨平整,最后再拋光成器。這樣的加工步驟更加省時省力。所以綜合來看,一個瑪瑙環加工周期并不長,對于世代從事這個行業的熟練匠人來講,可能就是三五天而已,或者更短。

當我們找不到直接證據的時候,瑪瑙水晶上面殘留的痕跡就是一種間接證據。讀懂這些痕跡,我們就能得到很多信息。除此之外還需要古代作坊遺址考古發掘的佐證。

請尊重原創的勞動,如轉載請注明原創出處。

(文章出處:微信公眾號“東周遺珍”)

石雀故事

作者微信號

匠人快訊致力于行業新聞、專業知識的宣傳推介,您可以通過頂端的搜索框輸入關鍵詞查詢您想要閱讀的內容。

投稿請聯系微信:yuqi102(長按下圖二維碼識別可添加微信),我們將盡快為您發布(免費)。08haobianji.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