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古玉鑒定(知識學習)
對于全國各地古玉器的鑒定,由于玉器的出土地點、坑口環境、風土習俗、宗教禮儀等因素的不同,玉器本身所具備的特征也不同,因而鑒定方法也就各不相同。所以鑒定時,必須綜合考慮古玉的各種特性,決不能因為某一件器物或是某一特征以前沒見過,抑或是國家館藏沒有,就一棍子打死。我們必須要運用科學、辯證、理性、全面的方法去鑒定。時間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最好標準,只有通過長時間學習專業知識,不斷的對玉器進行盤玩、觀察、試驗、總結,你才能提高自己的鑒定水平,鑒定起來就會得心應手,不會打眼。
出土古玉的鑒定,有人覺得先鑒定工藝特征,也有人說先鑒定玉質。我通過大量實踐認為:這些想法值得商榷。現在如果再采用古代的加工方法制作,完全可以仿造出古代的工藝。如果是老玉新工,估計打眼是十拿九穩的事。再說,工藝文飾在鑒定過程中,主要還是作為斷代的重要依據。如果一件玉器的新、老都斷定不下來,斷定它的年代是否還有意義呢?“皮之不存,毛之焉附”,一樣的道理。綿延8000年的玉文化史,從考古發掘看,中原地區真正使用和田玉,是從商代開始,戰漢才得到廣泛使用,并且受禮制所限,更多的還是就地取材,特別是一些陪葬玉器,更是用料一般。所以,玉質的鑒定,并非是鑒定玉器新老的首要因素。我沒有從玉質,專業理論術語等方面談起,是因為很多專家的書籍上已經講的非常全面、具體,這里不必要再浪費紙墨。
下面我分別從古玉的沁色、鈣化、包漿、形變、土蝕現象、加工工藝等各方面的成因,鑒定要點一一解說,因為這些特征是玉器在土壤中經過數百年甚至數千年自然變化形成的,也是鑒定玉器最根本的要素,很多特征更是仿造者無法企及的,所以從出土玉器本質的變化特征說起,才是科學的,比較有說服力,更是鑒定古玉的根本。
在鑒定運用時,這些方面絕不是孤立的,它們是相互聯系或是同時存在的。所以,必須幾方面的特征同時具存,才能下結論,否則就會以偏概全,繆之千里。
以下是自己多年來通過學習,實踐總結的經驗,因為才學疏淺,有的觀點乃筆者管見,難免有不周之處,望大家給予誠懇地斧正。

一、沁色鑒定:
1、成因:
我國著名材料學家劉如水先生從微觀上解釋了沁色的成因,這一觀點具有很強的說服力,也和本人的思想不謀而合。他認為:玉器長久的埋在密閉的墓穴或是土壤中,受土壤、地溫、地濕、坑內物質等的影響,玉器本身分子發生質變,結構水散失,使其孔隙變大,土壤中的各類顯色雜質會慢慢侵入玉質內部,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沁色。比如黃色、紅色或是赭色的土沁,是由于土壤中的三價鐵離子侵入玉質內部,由于侵入的多少而呈現黃、紅、赭等不同的顏色;黑色沁是土壤中或是坑內物品的有機質侵入玉質內部發生碳化反應,以及含碳物質腐爛后慢慢侵入形成,比如衣冠、棺木等,而非水銀所致。實驗證明:水銀不融入水,無法侵入玉質內部。所以水銀對玉的沁色沒有影響;層疊絮狀的水沁現象,是由于玉器長期在水中發生物理、化學反應后,產生了分子內部結構的變化,形成了類似絮狀、飯糝狀現象,我們稱之為“飯糝”,而非真正沁色(黃色部分除外,為土沁)。

2、鑒定要點:
A、玉器幾乎都有沁色。考古發現證明:玉器超過一百多年就會產生沁色,所以出土玉器幾乎都有沁色,很少例外。當然,受沁的速度還要視玉質本身的質地以及坑內環境而定。玉質好的,受沁就慢;玉質差的,反之。干坑、水坑受沁較慢,濕坑、坑內物品腐爛厲害的,受沁較快也較嚴重。

B、沁色變化豐富,分布不固定,過渡自然,深入肌理,有層次感,并伴有土蝕、縫裂(通常說的出土玉器“十玉九裂”)、灰皮等現象,用水把外表泥土沖掉后,玉器表面會很干凈,絕不會臟乎兮兮。玉器的邊緣沁色深,內部淺。這說明沁色是先從邊緣侵入,然后慢慢滲透。人工作色則呆板,浮淺,均勻,無變化。偽品外表故意沾上些雜物、泥土,爛鐵塊、爛銅渣等,弄得臟乎乎,貌似土銹。我接觸的許多古玉中,類似瓷器上那種土銹的現象是很少見的 。

C、玉器陰陽面受沁不一,陰面受沁程度,沁色變化較陽面厲害。這說明陰面受地溫、地濕影響大,玉器分子結構變化大。假貨沁色則兩面一樣,無明顯變化。

D、盤玩時,原來玉表看不見的沁色會顯現,比如黑沁點。看見的沁色會流失或流動,比如黃色的土沁。白玉會產生淺赭色,這是由于玉表進行氧化還原反應,或是補充分子結構中的分子水時,分子移動所致,玉器也會變得潤澤,通透。假貨盤玩過程中,沁色基本無變化

E、如果玉器受土壤中的礦物顏色影響而形成的沁色,盤玩或泡到溫水時,會出現掉色現象。這是因為土壤中富含鐵離子顯色成分所致,比如山東南部的紅土中出土的玉器,由于土壤成分富含鐵質的影響,多出現紅沁。
因為玉器鈣化或者縫裂之后,分子結構發生改變,內部比較疏松,會吸附土壤中的礦物顏色,但有的部位因為顏色吸附不是很牢,所以在用溫水浸泡玉器時,玉器會掉顏色。此種情況,在你盤玩時,也會出現掉色現象。但是,當你盤玩到半熟,顏色不再掉時,保留在玉器里面的沁色,那才是玉器的分子與土壤中各種物質的分子發生化學、物理變化后留下的沁色。這種沁色不但不會消失,盤玩時?因為玉器鈣化或者縫裂之后,分子結構發生改變,內部比較疏松,會吸附土壤中的礦物顏色,但有的部位因為顏色吸附不是很牢,所以在用溫水浸泡玉器時,玉器會掉顏色。此種情況,在你盤玩時,也會出現掉色現象。但是,當你盤玩到半熟,顏色不再掉時,保留在玉器里面的沁色,那才是玉器的分子與土壤中各種物質的分子發生化學、物理變化后留下的沁色。這種沁色不但不會消失,盤玩時,還會出現增多、擴散、變化等現象。(比如生坑狀態下看不見的沁色,盤玩時會出現等等。)
這種現象,很多玉友不了解,更不清楚它的成因,在鑒定時,一見掉顏色就會認為是化工染料染色,判為假貨。其實,這種現象鑒定很簡單:只要做一下PH值試驗便一清二楚。
這就提醒各位:碰見這樣的情況,不要一棍子打死,要充分考證出土地的土壤,然后綜合分析其他的特性后再做決斷。,還會出現增多、擴散、變化等現象。(比如生坑狀態下看不見的沁色,盤玩時會出現等等。)
這種現象,很多玉友不了解,更不清楚它的成因,在鑒定時,一見掉顏色就會認為是化工染料染色,判為假貨。其實,這種現象鑒定很簡單:只要做一下PH值試驗便一清二楚。
這就提醒各位:碰見這樣的情況,不要一棍子打死,要充分考證出土地的土壤,然后綜合分析其他的特性后再做決斷

F、受沁但沒有鈣化的玉器,用燈光打過,都是通透的。沁色部分斑駁,變化豐富,沒有沁色的地方都會呈現肉紅色,這是由于長期在土壤中受顯色雜質的影響所致。人工作色厚重的部分不透光,變化死板,無沁部分呈現玉本色。

G、有沁色的玉器,用開水燙后,用PH值試紙測試,基本呈中性,極個別因為土壤的酸堿度不同而有例外,但PH值變化不會很大。假貨因為是化工染料所致,會偏酸或是偏堿。

H、在放大鏡下觀察,沁色部分會夾雜深色的小點或是絲縷狀,分布自然。比如牛毛沁也是其中的表象。

I、水沁的玉器盤玩時,水沁部分有變化,但變化較慢,主要原因是玉器長期浸在水中,玉質蛻變過程較慢,所以出土后氧化還原過程也緩慢。假貨根本無水沁變化一說。

J、如果是銅沁的玉器,一是聞一下會有銅銹味。二是開水局部燙一下不但有味,還會掉色。實驗證明:銅沁極易溶入水,如果盤玩或是見水,很快銅沁就會消失。建議如果有銅沁的玉器,最好不要盤玩或見水。
K、土沁較重的玉器久放在空氣中,會出現失色現象,同時還會出現自然包漿。(這是否與有人提出的“意盤”觀點有些類似?)個人認為,這是由于玉器放在自然環境下,玉表與空氣中的氧氣發生氧化反應所致。當然,不可能排除還會和空氣中的活性氣體發生其他的化學反應。
L:如果玉器內部出現黑色小沁點,在盤玩過程中,這些沁點會成雞爪狀擴散延伸。偽古玉不可能做上這種小沁點,更談不上變化。
M、水沁形成的絮狀現象,一般隨玉質內部的綹裂同時存在。而玉器內部原來具有的,則分布不規則,散亂無序,基本看不出綹裂現象。

二、鈣化鑒定:
1、成因:
鈣化的成因也是由于玉器分子結構發生質變,失去結構水再加上地溫等條件影響慢慢形成的。常見的有雞骨白,象牙白,象牙黃之說。作假鈣化主要有火燒和化學試劑所造。還有一種貌似鈣化狀的,質地較差的石類物質冒充鈣化,這種情況比較容易甄別。

2、鑒定要點:
A、鈣化過渡自然,分布不固定,并伴有沁色、縫裂、土蝕、灰皮等現象,即使鈣化的玉器,只要沒有腐蝕,柔潤的包漿依然存在。鈣化古玉如果有裂縫,縫裂細長而自然彎曲,會不斷延伸。火燒或化學原料所造的鈣化,會生硬無光澤;火燒的布滿均勻、短小、平直的裂紋;偽古玉更不會多種現象同時存在。
B、將鈣化的玉器放在溫水中,會發現多處縫裂中會有連續不斷的,細小的氣泡冒出。這是因為玉質內部分子結構質變后變得疏松,會不斷吸水,陶器一樣的道理。直到完全浸透,這種現象才會消失。拿出來放置一段時間后,仍然如此。偽古玉不會出現以上現象。
C、鈣化部分多有開窗出現,開窗的形狀變化不一,并且開窗與鈣化邊緣過渡自然。放到水中浸泡后觀察開窗現象更明顯。偽古玉無開窗,界限明顯,無過渡,死板生硬。
D、玉器陰陽面的鈣化程度不一樣。陰面較陽面鈣化厲害,陽面多見開窗現象。偽古玉則無明顯變化。
E、盤玩時,鈣化部分會慢慢還原回玉性,少則數月,多則數年,會慢慢通透,潤澤。并且原來鈣化部分看不見的沁色會出現。偽古玉盤玩無變化。
F、鈣化部分燈光打過,不會通透(片狀鈣化程度差的除外),但鈣化過渡的邊緣部分則通透,過渡自然。偽古玉界限分明,無過渡。
G、鈣化的玉器,還會伴有地彎、氧化突起現象產生。這一點將在“形變鑒定”一節詳細說明

三、包漿及灰皮鑒定:
1、成因:
我認為包漿有兩種情況:一是玉質較好,拋光精細的玉器,如果沒有埋在土壤中,坑口環境相對干燥,所以就會形成一種玻璃光感很強的光澤,有的人稱為“玻璃包漿”。往往這種玉器沁色、土蝕、灰皮現象相對比較輕微,做工也非常精美。另一種就是久埋在土壤中,長時間吸附土壤中的有機質,玉質分子結構又發生了變化,在玉器由表及里慢慢形成的富有很柔潤光澤的氧化層。我們通常指的包漿就是后一種情況,在盤玩過程中出現的柔潤的光澤,我們也通常稱之為包漿。在出土瓷器中通常會見到表面很柔潤的光澤,估計也是這個原因。
灰皮則是由于坑內的地濕、地熱、腐爛物質的腐蝕作用,玉表水分子結構流失,打磨精細的表皮受到破壞,形成的一層灰狀物質。

2、鑒定要點:
A、包漿要厚重,看起來柔和,潤澤。特別是打孔及砣工中的包漿要和玉表包漿渾然一體。偽古玉無包漿而言,有的只是趁熱打過蠟或是用油浸過,這種情況,用火一燒,聞一下便知。老玉新工則在加工處無包漿。
B、把古玉放到溫水中浸泡一會取出時,用手指捏住玉器,慢慢松開,會有一種黏附的感覺。把玉器放在冷水中浸泡,玉器表面會析出一種黏黏的物質,應是玉器吸收的有機質排出,或是玉表氧化形成的粘膜。偽古玉無此現象。
C、有玻璃包漿的玉器,在盤玩過程中,原來的玻璃光澤會逐漸消失,慢慢的也會變成柔潤的光澤。至于何因,筆者認為:這是由于玉器在干燥、密閉的坑內,分子結構也會發生微妙的變化,出土后由于空氣中或是人的汗液油脂中富含有機質,玉器要恢復本性,需要進行氧化還原反應,玉器吸收有機養分而發生化學變化,玻璃光盡失,變得柔光滋潤。這個觀點還有待于專家更科學有力的證明。偽古玉出現玻璃光,不但刺眼,盤玩時也不會有變化。這是真假玻璃光的最大區別。
D、帶灰皮的玉器,盤玩時,灰皮會慢慢消失,放到水里浸泡或是放置一段時間,灰皮會重新顯現,直到盤玩通透。
E、灰皮的分布一般是成不規則的云狀,厚薄不均,過渡自然,變化豐富,無規律可循。假貨的灰皮是用酸或堿腐蝕出來的,會呈現一片一片的,邊緣明顯,無變化。用鼻子聞或是PH值試紙很容易鑒別。
F、“有灰就有沁”,這是行里普遍認為的觀點。有灰皮的玉器,灰皮下面會伴有各種沁色,而且沁色過度都很自然、變化也很豐富,這是由于水分子結構散失厲害,沁色更容易侵入的原因。把它放到水中觀察,這種現象非常明顯。假貨一般不會兩者兼顧。
G、利用雙氧水浸泡做的假灰皮,和利用酸堿做的假灰皮一樣,用水泡過一次或幾次,灰皮便不再呈現。

四、形變鑒定:
一、成因:
形變的主要變化是“地彎”現象,我們還稱為“地障”。這種現象比較少見,但卻是鑒定古玉的很好證據。在實踐中,我總結認為:地彎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玉器必須鈣化或半鈣化,也就是分子結構發生變化;二是坑內環境必須潮濕;三是必須有外力作用。三者缺一不可,否則很難形成地彎。

2、鑒定要點:
A、有地彎現象的玉器必須要有鈣化現象產生,否則有可能是臆造品。
B、一般出現地彎現象的玉器主要為片狀玉器,圓雕件幾乎不可能出現此種情況。 在這里我還把“氧化突起”和“玉裂”、土蝕、土咬等玉器形態發生變化的現象,也歸在形變一節中,主要因為它們都是在玉器外觀上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玉器在質變過程中,氧化突起是高出玉表,形成的類似橘皮紋的現象。玉裂是玉器在質變過程中,玉器內、外部產生應力反應,由于不同點的應力大小不一,所以容易在玉表出現裂縫,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十玉九裂”。土蝕、土咬現象則是玉器分子結構發生變化后,受到一些含酸或堿以及微生物的破壞造成的。
C、氧化突起(橘皮紋)的最大特征是:基于玉器表面為水平基礎,高出平面一些突起而形成。側光觀察時最清楚,用手摸上去幾乎感覺不出來。而用酸腐蝕出來的類似橘皮紋,整體基于玉器表面以下,用手摸上去感覺很明顯。這是真、偽古玉的又一最大區別。
D、橘皮紋的產生會伴隨鈣化一起出現,在沒有鈣化的玉器表面很難看出橘皮紋。所以有橘皮紋產生的玉器一定是老玉,沒有橘皮紋的玉器不一定不是老玉。這種現象還會出現在一些石器、綠松石等硬度相對低的東西上。
E、自然的縫裂大都傾斜于玉表,垂直玉表的現象很少見,基本上出現在片狀的玉器上。縫裂嚴重的,會出現幾毫米甚至幾厘米的縫隙,即使這樣,玉器一般不會從裂縫處完全斷開。這是偽古玉無法做到的重要特征。
F、有的裂縫會明顯高出玉表面,形成交錯的現象,用手摸上去會有當手的感覺。這充分說明:裂縫是在后天形成的。如果是老玉新工或是玉裂后再加工成的玉器,不會出現此現象。
同時,裂縫中都會伴隨沁色產生,沁色從外及里,由深漸淺,過渡自然,變化豐富。偽古玉即使做上裂縫和沁色,沁色也是單一無變化、無過渡。
G、裂縫的裂口處,會出現玉質干枯發黃或是輕微鈣化現象。這是因為玉器的質變現象往往從最薄弱的地方開始變化,這種現象是年代久遠才會形成的,所以這是偽古玉無法仿造的。這種現象還會出現在玉器的邊緣,鉆孔或是砣工與玉表形成的棱角上。偽古玉絕不會有此類現象產生。這一點,在鑒定古玉中非常重要。
H、有的細小的裂縫,在盤玩的過程中你可能會發現慢慢的不見了。筆者認為這是由于玉質分子結構由質變后的狀態還原回到最初狀態,分子結構變的排列有序、安固穩定。
I、土咬和土蝕的現象,你會發現玉表會留下大小不一且不規則的孔洞,孔洞的口徑一般都是外小里大,并且孔洞內會有結晶狀現象。
J、有土咬或土蝕現象的,放大鏡下觀察加工的工藝痕跡會在土咬或土蝕的下面。
H、通常有土咬土蝕的部位,還會有沁色和輕微鈣化現象發生。
古玉鑒定
就是對玉運用標形器和被鑒定器對比。
經過立標、觀察、涉獵、積淀、總結、反饋、否定、精練、反復、對比等過程辨別其真偽。
什么是古玉
古玉是出自古人之手,反映古人心聲的玉雕。不是你、我、他想像出來的或理論出來的。
現代玉雕和仿古玉雕就不具備這個特征。
玉玩的是文化含量,越古越好。仿品多,長眼哪!
什么是鑒定
鑒定并不神秘,簡單的說就是:用標形器和被鑒定器對比。實際要復雜一些,要經過:立標、觀察、涉獵、積淀、總結、反饋、否定、精練、反復、對比。每個階段都有可能誤入歧途。
如果說自我否定是進步的關鍵,那么有幾個人有勇氣;有能力面對自己的失誤,而能保持好自己的心態哪。多數人誤入歧途并不奇怪。十條老牛也拉不回來。悟性從那里來
有人叫境界,有人叫慧根。一個人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足以,那就是你的悟性使然。人們注定要在大多數事上一塌糊涂。這和智慧、文化水平無關,沒什么不服的,越不服越陷的深。悟性就是指引你的上帝之手。
會與不會之間
玩古玉的人中,多數人終生入不了道[百分之九十]。部分人擺脫不了二把刀[百分之十]。不到百分之一的人能成手,也就是鑒定準確率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只有難斷沒有錯斷的人,這就是現實。但愿能改變之,這不是單方所能為的。
收藏者的難處
普通收藏者的最大難處就是,找不到標形器。博物館的展品不能成為標形器,因為標形器必須能長期密切接觸。不要小瞧真品碎片,那是長眼的利器。盲目拜師是第二個誤區,他的老師就走偏道了。
專業人士的常見誤區
專業人士不存在標形器的困惑。但是他們容易對市場不敏感;對高仿品缺乏研究。只有知道假的為什么假,才能對真的為什么真有更深刻的認識。專業人員有高有低很正常。[希望上述評論沒有得罪專家和老師]
長眼有訣巧嗎
可以說有也可以說沒有,說有是因為悟道的過程各不相同,各有個的特點。說沒有是因為茅臺酒的味道沒人能說清楚。同飲一杯酒的人表述也各不相同。鑒定是工匠之述,沒有多少文化的農民,也有好眼力的。信息是直觀的,理論多了可能是好事,也可能畫蛇添足。這就是有些高級文化人入不了套的原因。
撿漏
很多人講故事說:他花百、八十元就買了個大國寶,還編一套理論以證之。你信嗎。成手也不敢輕言撿漏,賣的總比買的精。他可能低價給你,那是他沒有回家路費了,東西他很清楚是什么。這等事太難了。初學者千萬不要做夢取媳婦,這是走瞎道的上帝之手。
古玉鑒定的步驟
專業人士鑒定多從斷代開始,教科書對文飾的研究很多,正統學者深受其害。非專業人士多從真偽開始。但殊途同歸。
鑒定有這樣幾個步驟:包漿、沁蝕、玉質、形神、腐蝕、文飾、刀痕。成手遠遠掃一眼就知有沒有,這只能看個大致。鑒定是很嚴緊的。沒有微觀就沒有斷案的證據。
[所以鑒定要學會用放大鏡]
a、古玉包漿
說穿了就是氧化膜,其又分為軟包漿和硬包漿,軟包漿手頭有肉澀感(北方話叫肉頭兒),硬包漿有明顯玻璃光。軟硬包漿一定條件下可互相轉化。手長期盤玩或藥液侵泡可做仿包漿。有經驗者可區分。自然狀態的子料也有包漿,一般硬度較高。
b、沁蝕
可分為內沁和外沁,內沁就是一定條件下產生的晶體酥松,白色絮狀[玉內雜質不是沁而是臟,沁和臟要分清.]。外沁是外部介質的侵入。內沁由內向外發展,外沁由外向內發展,互相促進,直至鈣化。有無外沁的古玉,玉質好可能內沁也不宜查覺。沁蝕狀況和玉質密度分布、晶體酥松狀況及外部介質性狀有關。仿沁浮而真沁沉。沁真也不能斷真(如老玉新工)。
c、玉質
新疆和田玉:
是最美觀,文化承載量最大的一種玉。商代以后的貴族器物多選此玉。其以今天的俄羅斯玉分子結構一致,儀器無法判別是和田料還是俄羅斯料。俄料多山料、和田多子料。西漢和田料品種最全、質量最好,常見黃玉、羊脂玉等。遼寧岫崦玉:紅山文化器物多采用此玉。古玉多料精工細。[注意區分岫崦黃玉、和田黃玉的區別]
河南獨山玉:
主要有兩種顏色,白青色和白綠色,白青色多做仿古器,白綠色多做抵擋仿翠件。古器中少見此玉。
地方玉:
各地產地方玉,多半石半玉。常見于高古器、良諸器、葬器等。
阿富汗玉:
密度、硬度低,很像玻璃。古器少見此玉。
玻璃料器:
料器裝飾物[多戰國]有大量出土。說起來是笑話,現在料器做的很像玉,很多行家打眼。[普通試硬度的方法必須在古玉鑒定中刪除。古玉有包漿不能破壞之。]
d、形神
如果說神是藝術之魂,那么古人之魂必不同于現在之魂。故再好的工匠也仿不出古人之魂。此魂必叢真品中領悟,不可自以為是。
e、腐蝕
某些介質對玉表面有腐蝕作用。土中玉器的腐蝕痕跡多為點狀分布,像天上的星星或星星的集中;而非連續片狀。漢墓中的鐵器腐爛后形成的硫酸鐵、亞硫酸鐵,對玉的腐蝕作用最大。
f、文飾
文飾千變萬化且易仿,不宜作為判斷真偽的依據。對文飾的了解有助于斷代。
g、刀痕
刀痕的研究對古玉鑒定有及其重要的作用[注意是刀痕不是刀工]。刀痕研究首先要掌握一點機械常識,如軸、軸套、轉速、同軸度、跳動、偏擺,電動陀具、非電動陀機具結構特征、差別。陀具進化過程等。
(1)陀機具進化簡述
同軸度是陀盤中心和轉軸中心的誤差。跳動是陀盤每轉一周的上下位移。偏擺是陀盤每轉一周偏離其所處平面的誤差。現在機戒有誤差,古代機戒誤差更大。從理論上講,陀具應先于玉器出現,無陀具則無玉器。自從有了機器,高難度的玉器加工才有了可能。軸在軸套中轉動,軸套是軸的支撐,軸和軸套發生摩擦。轉動:古為手動,今為電動,一慢、一快相差數百倍。出土的管狀、柱狀玉器,很可能就是軸和軸套。商代以前的軸和軸套多為玉石器,商周多為銅器,漢以后多為鍛打后的鐵器。故漢代陀機具精度大為提高,加工能力明顯增強。這不僅表現在軸和軸套的配合上,而且表現在機件加工工藝性能和機戒的結構精度;機戒品種等。漢代出現精美的高浮雕并不奇怪,這是中國玉器史上劃時代的一頁。唐宋時期陀機具結構、精度、種類更加完善,但少有突破。一直延續到清代,陀機具的精度才又有了新的進步。現代電動陀機具精度高、速度快、刀更硬,進給力大,切削力強,故常顯刀痕粗大、崩茬。又因現代陀具精巧、靈活,也不乏精細之做。此類仿品成本必高,各項都仿到位是不可能的。沒有仿到位,只有研究不到位。
(2)刀痕鑒別
機戒性能上的區別,必導致工藝方法的不同,刀痕特征不同。掌握了它就掌握了古玉鑒定的利器。這里也是傳統古玉鑒定理論的缺憾,即刀痕研究理論的缺失 。戰國以前的陀機具大同小異,一般只能進行粗加工。細部都是手工刀具加工的,那時的手工刀具,一刀只能劃出一條白痕,一個局部就要千萬、萬萬刀,可見時間和人力的投入。細如發絲的陰刻線,細看也是多刀完成。如此工藝自然精細工整。只有葬器較為粗糙,孔、邊未精加工。漢代器物陀痕和手工刀痕交織,工藝能力大幅度提高。唐以后的器物以陀痕為主,仍能看出隨著陀具的進步,器物表面痕跡的變化。[古玉即便有拋光,也不足以破壞表面刀痕。]崩茬、刀痕粗大是現在電動工具所為。無刀痕是現代拋光,菊皮狀是過化學拋光。鉆孔內壁有明顯刀痕是電動鉆頭所為。陀痕和電動工具痕跡的區別只能在實踐中逐漸掌握。
生坑、熟坑和盤玉
出土后未經過處理或盤玩的叫生坑;否則叫熟坑。盤玉是國人玩玉的傳統。盤:把玉攥在手里盤玩。新玉、老玉都要盤,盤過的玉潤澤漂亮,盤后古玉比新玉變化更大 。所以有一部分人不贊成盤高古玉。甚至有人不認盤過的高古玉,這和港臺的風氣有關。以自我的審美去欣賞玉雕,并不為過。以自我的審美去欣賞古玉,就大錯特錯了,標本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古玉好保存,文化承載量大。經過大家的努力,鑒定的問題定會有一個光明的未來。古玉鑒定爭議多,權威大家要多找找原因。
鑒定人員資格認證
現在不僅鑒定人員證有泛濫之勢,而且資格認證本身犯了方向性的錯誤.現在的認證程序是:交學費\完成學時\發證.大謬!資歷、學歷、名氣都不是認證標準。書本上的東西沒有多少對鑒定有用.尤其是現在的教科書.茅臺酒的味道,說出來就走樣。認證不需要紙上談兵[有些人就會紙上談兵],要實物實戰,用真本事說話.資格認證不解決,一切都無從談起。鑒定人員資格認證標準只有一個-----實物鑒定準確率考核。
鑒別方法
一般漢代以前的玉器為“古玉”,美英等地的博物館,以及港臺等地的古玉收藏家,均喜歡收藏漢代以前的高古玉器。那么,對于古玉,如何加以初步鑒定呢?
藏玉器首先應該認真細讀、多讀有關古玉的專著,這些學術著作凝聚著豐富的知識。推薦的書籍有:清末吳大徵所著《古玉圖考》,對古玉的時代、用途、名稱、尺寸均有詳盡說明和考釋,且繪圖精確,頗有參考價值。另外,楊伯達主編的《中國美術全集·玉器》,河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玉器全集》,周南泉的《古玉器》,昭明、利群的《中國古代玉器》,張廣文的《玉器史話》,香港專家李英豪的《鑒別古玉》、《民間古玉》、《護身玉》、《保值白玉》,臺灣專家李更夫老先生的《玉器鑒定全集》等書,皆可拿來認真品讀,細細揣摩。
直接接觸非常重要,一般人在博物館只能隔著玻璃看,應該盡可能多地上手細看各門各類的古玉。摸多了就能感覺出其中的區別。真古玉器玉質老舊、手感沉重、外表柔滑、沁色自然、刀工利落、包漿滋潤。新玉則沒有這些感覺。
早在宋代時期,就出現了仿古玉,當時有人以虹光草偽造雞血沁;而清以后的造假情況可謂越來越多,手法上也有不少“創新”,如“狗玉”、“羊玉”、“風玉”等,引人上當。
目前市場上已經出現的以玉粉經人工高壓合成的偽玉,顏色和硬度近似和田玉,鑒別時要特別留心。
真古玉有土沁、石灰沁、水銀沁、尸血沁、朱砂沁、銅沁、表面氧化層等,贗品的沁斑有的是油炸的,有的是火烤的,有的是用化學藥水浸蝕的。就此而言,弄清楚真品和贗品在顏色、光澤、厚薄諸方面的差異和區別,顯得尤為重要。
玉器表面的雕刻線條斷面不同,有V形,半圓形和U形等,U形是現代機器工特征。
雕刻的線條槽口表面的皮殼,在顏色、包漿等方面一致的,可以初步判斷為真品,而線條槽口兩側有毛道崩裂現象,則是現代“機器工”制作的特征。
古玉鑒定方法
一、工藝痕跡鑒定
談古玉工藝,主要是古玉加工工藝。其無外有兩大方面,其一為清以前至新石器時代的古代手工及半自動化工藝;其二為近代電動砣具工藝及砂袋、砂箱拋光工藝。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發明手動砣具,拋光用解玉砂、獸皮輪砣、棉、麻布輪砣等,其特點為鉆孔多為喇叭狀,長孔多為對鉆而成,孔為中細,兩端大,孔壁可見 粗細不等的螺旋紋,且表面光滑。機械孔壁則較規整,留有細密均等的螺旋紋,另外,孔口邊緣也可發現硼碴。這是穿孔鑒定重要方法。戰國鐵器發明以后穿孔則較 規整,但孔壁螺旋紋還不同機械孔壁螺旋紋細密均等。新石器時代與商周之時拋光多用解玉砂、獸皮等為之。10倍或20倍放大鏡下可觀察粗細不均,但較為順暢 的細凹線,間或也有雜亂無章細凹線,區別于機械拋光或仿照古法拋光的細密均等較為平行的細凹線。這種工藝是鑒定古玉真偽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主要鑒定方法,望大家多觀察實物,多比較,需強調一點:必須用放大鏡才能觀察鑒定。
二、氧化鑒定
這也是鑒定古玉極為重要的方法之一。氧化是指玉在各種自然環境下與空氣、水及其它物質所產生的化學變化。氧化有三種現象:一是鈣化程度輕重不一的雞骨現 象;二是蝕孔、蝕斑現象;三是氧化嚴重成粉狀。從礦物學角度上看玉器,它的質地致密程度是不同的,也夾雜含有一些其它物質,在長時間的化學作用下質地弱的 部分,特別是玉器表面可出現不同程度的浸蝕形成的小孔洞,有的口小腹大,在放大鏡下可觀察到孔內的化學變化形成的閃亮結晶體,這一點是目前任何方法都不能 偽造的。再一種有氧化情況較重,通常在玉器表面鈣化形成白斑,程度輕重不一,但自然地覆蓋在玉器局部或全部,程度輕的,表面仍有光澤,嚴重的則浸蝕成粉 末。重要一點是:玉薄弱部位通常氧化較重,火燒假玉器就不這樣。目前用酸類物質浸蝕偽造的玉器,其表面通常呈大面積凸凹不平的浸蝕,蝕孔、蝕斑明顯,可以 說砣工化盡,這樣處理的古玉其蝕孔常常是外大里小,無結晶體,呈斑駁狀。此種方法需注意的是,有個別作偽者利用天然氧化成的玉料作成器,這需從加工痕跡上 看氧化是否具有普遍性。
三、凝結物鑒定
包漿通常是指玉在各種環境中,由其它物質在玉器表面粘附形成的一種物質,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土壤中可溶性礦物凝結物;二是玉器表面粘附墓土或腐爛雜 物;三是傳世品上的污垢。這幾種物質都很微妙,顏色不一,通常是靠多年的對實物觀察所得。出土品的包漿是凝結在玉器表面的物質,這種物質在放大鏡下觀察也 呈斑駁狀,有的是礦物質溶化后形成的;有一些是透明狀;有的則是墓土。無論哪一種,都十分自然,凝結較實,并伴有墓葬氣味,這種氣味有的即使刷洗也仍然 有,這也是氣味辨偽的一個重要方法。假器就不是這樣,包漿松散,無墓葬味,無透明礦物質,即使有泥土包漿堅固的,也是膠一類物質所為,一燒、一洗即知。現流行一種把古玉用細鐵絲纏上,放入土中數月或數年后取出,紅褐土銹可固結在玉上。但古玉很少與鐵一類物質共同存放、埋葬,只有一類玉劍具是如此。這樣的偽 品有的竟然在一些拍賣行出現,并且在玉器上很明顯地看出用鐵絲纏過的痕跡。真不可思議!
四、藝術水平鑒定
這也是最難仿制的因素。在中國玉器制作工藝史上,每個時期都有特點鮮明的藝術風格,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藝術風格,而且,每個時期既有成熟的藝術,又有不成 熟或成長中的藝術。熟悉各個時代、各個地區的玉器工藝水平是鑒定古玉的先決條件,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看一些玉器理論書籍,而且還要多看玉器圖錄及博物館、收藏家的實物資料。另外,還要從歷史的角度去思考,列寧說:“對任何一個歷史問題的研究判斷、結論,都必須把這個問題放在當時的、具體歷史條件和社會文化 中去考慮。”在古代玉器藝術水平中,成熟的藝術是當今難以仿制的,具體體現為那些藝術水平高的玉器更難仿制,鑒定起來也相對容易,正所謂有形無神。辟如漢 代玉人物、馬、獸類,特別是圓雕作品,那種圓潤、飽滿、流暢的線條,迄今仍極難仿制。可以說,愈是技術含量高的大件作品,圓雕作品,器型復雜作品,愈容易 鑒定。原因是制作難度大,容易留下破綻;相反,那些器形簡單的、藝術含量低的玉器仿制特別容易,鑒定起來更難。
五、沁色鑒定
沁色鑒定重在學習理解古玉長時間在各種存放環境下與所接觸的器物之間的顏色變化,實則是實物現象,它所產生的自然質變到色變。我們通常叫“沁色”,如古 玉存放于紅色漆器內,可能受紅色沁,黑漆則可能產生黑色沁,黃土內埋藏,則可能產生黃褐色沁。在強白燈光下觀察,沁色通常是在玉的接觸部位薄弱或自然解 理、綹等部位所產生的。然后沿解理或裂隙部分擴大滲透,嚴重的可浸透全器,這叫“滿浸(沁)”,盤玩之后顏色鮮艷,大多沁色顏色由灰白變紅。重要一點是: 通常情況下,真品沁色比較單一;顏色較暗,較亂的沁色和鮮艷沁色就值得懷疑了。真品即使玉有解理、裂隙,但不是接觸部位,不一定有沁色。采用化學或物理方 法仿造沁色通常為滿沁。也有局部沁,特點是沁色較多,火燒偽沁并不一定在玉的薄弱或裂隙處進行的。通過強白燈光下觀察可知這一點。但有用高科技沿玉解理或 綹處進行激光偽造沁色的。還有一點就是玉的存放環境干燥或玉質致密可以無沁。
六、氣味鑒定
此種方法較不易掌握,玉器埋藏環境的不同,氣味也不同,大多有墓葬味、土腥味,還有傳世味。一般玉器氣味以新近出土最為濃烈,熟悉這種氣味最好的辦法是 多嗅老窯陶瓷特別是新近出土的陶瓷氣味,尤以戰國、漢代陶器為重要,它們的氣味與同墓出土的玉器相同。此種方法僅限于新近出土或近期出土的玉器,對于鑒別 那些偽造出土古玉特別靈驗,它們不僅沒有墓葬氣味,相反,有種刺鼻的化學氣味或單純的土氣味。此種方法要求我們多實踐、多對比,才有所收獲。但有一點需注 意的是:帶有泥土雜物的玉器,不論早晚出土,必須有墓葬味,用水一浸或呵氣其味更大,反之,無味則必假。
仿制古玉
古玉的造假方式是密而不宣的,以下在古玉鑒賞的書籍中整理的13中古玉造假的手法,可供參考。
古玉長埋玉土中易被有色礦物沁入,被稱為血沁玉,仿制血沁玉,可將玉置于于豬血黃土和成的泥之中,一段時間之后就會形成土咬血沁的樣子。
出土的古玉大都有土銹,要仿造土銹,可將抹上膠水的玉器買入黃土泥,隨著時間變長,會越來越像黃土銹。
使舊似新、混新為舊之法:玉有看起來象新玉,因為作偽者無法使新玉變似舊玉,所以將舊玉燙上蠟,使其看起來似新玉,以便混凝土新為舊。
有兩種方法可造出古玉上的黑斑,其一為將用水煮熱的玉架在鐵篦上,一邊燒一邊摸蠟油。其二為,以古法作玉,后將玉以泡濕的舊棉花包裹,以火慢烤,棉花水干之后再用水,至黑色入骨。
玉埋入土中會受到克制、黑滯干枯,容易被誤認為是水銀沁。
老提油,這種方法頗為古老,據傳是從宋朝留傳下來的,但是仿古玉的人用一種紅光草搗碎成汁加上硵砂,腌制在新玉的紋理之間,用竹枝火烤,這種方法制作的血沁玉,往往能夠迷惑專家之眼。
提油,以硵上色,使眼色深入玉肌理之中,眼色肖似,以這種方式作古,在天氣晴朗的時候顏色較為鮮艷,但是在陰天的時候顏色會顯得有些渾濁。
叩銹,這種方式源自于乾隆時期,是將鐵屑拌玉器坯料,以醋淬火,置于潮濕的地下,幾天之后,拿出來埋到交通要道的地下一段時間,新玉就會出現橘皮紋、有土斑和血沁之痕。
煨頭,將新玉以火烤制灰白,以這種仿式做出的雞骨白,上面必有火燒后的裂紋。
將色澤好的玉置入火羊腿中,數年之后玉器上會出現血紋理,不仔細看已被蒙眼,但是細心會發現,其不若古玉的溫靜,這種方式作古的玉被稱為“羊玉”。
還有一種以動物制古玉的方法,是將狗殺死,將玉置于狗腹,埋到路下,過幾年后拿出來,就會形成花斑紋,,但是這種玉看起來,有新玉的顏色和雕琢痕跡,被稱為“狗玉”。
以烏梅制玉,被稱為“梅玉”,這時要選擇質地疏松的玉,以濃烏梅水煮,會呈現水沖后的顏色,后以硵上色,可以充做“水坑玉”。
風玉,將用濃灰水和烏梅水煮過的玉取出,擱置在風雪之中,使其玉紋產生裂紋,若玉質緊密裂紋則會很小,可形成類似古玉的牛毛紋,但是真正古玉的牛毛紋是粗細不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