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洪 * 雕塑藝術
熱度:1640

1

梁洪

1988年出生于廣西玉林市;

2013年本科畢業于廣西藝術學院雕塑系;

2017年研究生畢業于廣西藝術學院雕塑系,師從何鎮海教授;

現就職于南寧學院aa20180512133011.png藝術簡歷:2018年作品《漢山·樂人·樂水》No.1參加臺灣“虹霓之約”海峽兩岸原創藝術交流展;

2017年作品《咯山·樂人·樂水》No.2參加2017廣西美術作品展;

2017年作品《咯山·樂人·樂水》No.2參加2017廣西工藝美術作品展獲“八桂天工”銀獎;

2017年作品《漢山·樂人·樂水》No.1入圍中國“漢文化-百組雕塑”國際征集;

2017年作品《喀山·樂人·樂水》系列參加美麗廣西-宜居鄉村——廣西傳統村落藝術作品展,獲“三等獎”;

2016年作品《喀山》系列參加“燦爛廣西”美術作品展,獲“優秀獎”;

2016年作品《喀山》系列參加廣西藝術學院第21屆校園文化藝術節造型類比賽獲“二等獎”;

2016年作品《喀山·那橋·那水》參加第十屆中國東盟青年藝術品創作大賽展;

2016年參加“美麗南方-三民藝術村”中美國際藝術家駐地創作活動

2016年參加“抽象之美”比利李抽象雕塑創作營,并與4月參加比利·李教授“抽象雕塑創作營”作品展;

2015年作品《春·裳》參加傳承與創新——造型藝術學院教學與創作作品展;

2014年作品《春·裳》被私人收藏并放大于秦皇島私人會所;

2013年作品《閃爍的音符》參加廣西當代美術作品展;

2012年作品《都市印記》系列參加廣西藝術學院第17屆校園文化藝術節獲三等獎;

1

我出生在少數民族地區,陪伴我成長的是這以片神秘的山水;在我生活的這片大地上有一種特殊的地貌——喀斯特地貌,又稱巖溶地貌;從小我就對山水很感興趣,總想攀登每一座秀美的山峰,登頂遠眺那煙雨百里山水、融合交錯的群峰,那一條條宛如倒影的水龍。

1

我對喀斯特地貌有很深的情感記憶,以及依托八桂依山傍水的環境作為我的創作題材。喀斯特地貌地面上往往崎嶇不平、巖石絢麗、奇峰林立在這片喀斯特地貌顯著的地域中。八桂具有眾多的文化背景,依然保持著各自民族特有的特點,我覺得最大的特點就是共同生活在這片喀斯特地貌的大山水文化中,我將用獨特的視角和抽象的手法來制作屬于特有地域的抽象之美。

1

《喀山·樂人·樂水》系列作品的靈感來源于八桂喀山地貌,融合了喀斯特地域個性鮮明的文化特點,用抽象簡練、純粹、質樸、空靈的意境表達我對喀斯特地貌的見解,蘊含其中的抽象意識形態,展現了抽象雕塑之美。

1

從材料角度考慮創作過程

在研究生3年學習前階段我嘗試過不同的材料,有木質材料、石質材料、金屬材料等,我一直在尋找與探索自己喜歡的材料語言,用一個比較適合的語言態度來闡述我對雕塑的理解,慢慢的接觸下來感覺自己對金屬材料的把控能更得心應手一些。金屬所給人的感覺就是硬朗、堅韌的,和喀斯特地貌的特征不謀而合,當我尋找到這一特性之后,結合采風得到的靈感投入到創作中。

1

上圖《喀山·那人·那水》

例如我的作品《喀山·那人·那水》,“喀山”濃縮著喀斯特地貌的特征,奇峰林立、蜿蜒秀美而奇異,層疊起伏的山峰宛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那人”展現了八桂地域文化的精髓——能歌善舞,嘹亮的山歌是這片神秘地域的代表,宛如飛舞的五線譜沖出國門走向世界,獨特的樂器承載著深厚的文化能量,宛如一篇篇等待被世人打開的樂章;“那水”凸顯了山水文化的意境美,一道道水中的倒影承載著大自然千變萬化的旅程,山中有水,水中有山,相輔相成。作品分為上下兩層,由幾何的長方形銜接著;上層粗糙的表面伴著千變萬化的鐵銹,體現喀斯特地貌熔巖粗獷本質,也映射了時間這一載體的歷程;下層是暗喻水中的倒影,亮面的處理展示了水的柔和,與粗糙的山體形成鮮明的對比,這里也凸顯了材料的特性,鐵的銹與它所能呈現的光澤是兩種對立面的統一,也充分展示了材料對于作品的重要性;平面中鏤空的圓圈是對熔巖喀斯特的一種寫意的描寫,簡約而不失內涵,協調而不失雅觀。

1

上圖《喀山·那橋·那水》

其實從材料出發,更多的是探究材料的可塑性,不得不說我另外一件作品《喀山·那橋·那水》。這里的喀山雖沒有奇峰林立的壯美,卻有登高望遠的遼闊,從兩端向中間逐漸聳立的山峰,靈動中透露出優美的意境;行走在少數民族鄉間山野,河流小溪穿行其間,無數村落被橋梁聯系著,壯人趕圩熱鬧的市集每隔幾天就會開啟,石橋、木橋、鐵索橋宛如星羅棋布散落在大地上,讓不同的文化碰撞融合。受到野口勇的影響,這件作品也加入了東方美學的意境美,壯族銅鼓的陰面陽面對比融入到喀斯特的山水文化中,讓作品體現出似橋似山、似水非水的空靈之感蘊含在作品“那水”之間。

1

上圖?《喀山·那山·那水》

大自然中的山水有其本真的抽象之美,喀斯特的熔巖山體粗獷而堅韌,柔和的水面與群峰交相輝映,例如作品《喀山·那山·那水》,從山水固有的角度出發,純粹的用山的粗獷與寧靜的水面作對比,金屬的亮面質感很好的詮釋水的包容性;加入喀斯特地貌特有的溶洞元素,凸顯了鬼斧神工般包羅萬象的溶洞文化,八桂溶洞文化枝繁葉茂,洞里的鐘乳石千奇百怪、似人似物、光怪陸離,別具一番神韻。

1

上圖《喀山·樂人·那水》系列2

隨著對八桂喀山文化的進一步探究,結合對材料的更深層的發掘,在《喀山·花人·那水》這件作品得到更好的詮釋;喀山在這里高聳入云般的屹立在八桂大地之上,凸顯喀山堅韌宏偉的一面,不單只是秀麗遺世立,更有挺拔的意義,象征著越人不畏艱難勇于拼搏的民族個性;花山壁畫的圖案與山體的完美融合,栩栩如生的展現宛如本是同根生般,花山的符號塌陷到材料中,充分打破了鐵這一材質的堅硬的特性,其中銹出的圖案仿佛駱人從千百年前的戰爭、祭祀、儀禮中越于眼簾般生動,這些特征充分的蘊含在“樂人”中;這里的“那水”不只是山的倒影、時間的歷程,更有花山文化的伴隨,共同經歷著風雨的洗禮、時間的打磨,才如現今所看到的花山文化魅力。

1

?《喀山·樂人·那水》系列3

1

?《喀山·樂人·那水》系列3

1

《喀山·樂人·那水》系列4

1

《喀山·樂人·那水》系列4

1

《喀山·樂人·那水》系列3

1

《喀山·樂人·那水》系列3

金屬材質的材料自身體現了喀斯特地貌的堅韌性,經過加工處理又展現出不同的藝術效果,從視覺上沖擊觀者的感受。材料與作品的結合相輔相成,沒有唯一的材料,也沒有固定的形式語言。我將在藝術的道路上繼續探索材料的多樣性與本土地域文化的完美融合。aa20180512133011.png雕塑作品賞析:

1

《都市印記》系列一

1

《都市印記》細節

1

《都市印記》細節

1

《都市印記》細節

1

《新生》系列

1

《新生》系列 細節

1

《新生》系列 細節

1

《新生》系列 細節

1

《新生》系列 細節

1

《新生》系列 細節

1

《似是而非》系列

1

《似是而非》系列1

1

《似是而非》系列2(背面)

1

《似是而非》系列2(正面)

1

《折翼的天使》正面 (2)

1

《折翼的天使》側面

1

《折翼的天使》背面

1

《春·裳》3

1

《都市印記》 系列二3

1

《都是印記》系列3

1

《睦》 材質:黃細砂巖? 創作年代2015年

1

《閃爍的音符》

1

《閃縮的音符》細節

1

《云上》材質:瓷燒制溫度1280度? 創作年代2012年aa20180512133011.png雕塑技藝傳承人? 梁洪

1

?

匠人來自:( 點擊下方圖片可查看詳情

logo.png石雀故事致力于發掘整理推介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技藝,并為之打造廣闊的展示平臺。

在石雀故事您可以免費查詢平臺收錄匠人的聯系方式以及作品, 如果您是工藝師、民間匠人,您可以添加微信yuqi102參與(下圖二維碼)。

平臺不會收取任何費用,也不會向您索要任何作品。(已收錄匠人可免費補充資料)

????? 匠人請識別二維碼(長按二維碼識別)

?????08haobianji.jpg

?

?

?

關注公眾號瀏覽平臺(長按二維碼識別)

石雀故事

?

匠人請務必點擊曝光板查看平臺最新曝光及公告內容。

嚴禁盜用平臺資料生成鏈接、鏡像,一經發現,平臺絕不姑息,將在平臺以及合作媒體進行曝光,并通過法律途徑進行追責。baoguangban.jpg

免責聲明:

涉及交易務必選擇具有第三方擔保性質的平臺。

石雀故事不承擔在交易過程中產生的糾紛等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