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紅軍揭秘失蠟法鑄造工藝
本文感謝作者:徐紅軍
宣德爐的傳說一直在青銅器收藏界久負盛名,它的色澤玄妙為世人稱道,明朝藏家有言“宣爐之妙,在寶色內涵珠光,外現澹澹穆穆”。時宣德年間,宣德皇帝下令將暹羅國進貢的罕見黃銅鑄作鼎彝,由宣德帝親自監制,工藝師精挑細選金、銀等幾十種貴重金屬,與紅銅一起鑄煉,每一道工序精準到位,經十二道火精心煉制而得。相傳,此批宣德爐僅3000座(也有一說為18000座),以后再也沒有出過,然而在改朝換代之際,許多宣爐(包括后仿爐和私款爐)已經失散或銷毀,已成為可遇不可求的珍品,后仿爐、私款爐亦珍貴。因此,宣德爐在制作工藝方面,顯得尤為珍貴。

幾經走訪,我們來到了蘇州市相城區徐紅軍銅爐文化藝術中心,制作銅爐是徐紅軍家傳的手藝,三代人都以此為生。在徐紅軍的銅爐制作工廠里,仍舊采用古老的失蠟法制作著宣德爐,每一步工序,全是由人工制作而成,相比起機器制作的銅爐,雖然過程緩慢,卻多了一份手作的精巧柔和。

第1步:制模
從最初的泥塑模型就極為關鍵,這幾乎奠定了宣德爐最終成型的造型。徐紅軍說,“我們一定要采用手工捏塑的方法才能夠將宣德爐還原它原本的面貌。”先用泥巴制成圖樣上的主要器形,包括它的弧度、侈口大小、寬度、厚度都要靠老師傅們的手感和經驗來把握。

第2步:翻模
將泥塑制成的原始模具外面涂上一層硅膠,因為硅膠是軟的,外面貼上紗布,最后用石膏固定。把硅膠從原始模具上面剝離,形成的空腔里面注入融化的石蠟,這樣就能得到一模一樣的蠟模了。

第3步:修形
從硅膠模型里取出的石蠟模型,不完美的地方需要做精細修整。由于翻模的過程必須倒扣在平臺之上,因此有蓋、有耳的器形都需要好幾個石蠟模型,在修形的時候還要把它們精心的黏合起來,并進行手工的打磨。精細的修整工作有時需要師傅們花上一天的時間。

第4步:雕刻
做好的石蠟模型放置幾天后便可以拿來雕刻了。相比石膏,蜂蠟可塑性好,便于加工,蠟模型可以雕作的更為精細,獅子瑞獸等的毛發都可以用刻刀慢慢的梳理,修整。

第5步:掛沙
古代的工藝是在蠟模外面精細地涂上潮濕的粘土,然后一層一層厚厚的粘土涂上去,為下一步形成澆注青銅融液的空腔做準備。現代方法是先把蠟模在水玻璃溶液里浸泡,水玻璃又叫泡花堿,化學名稱叫偏硅酸鈉,是一種黏合劑。在外面掛上5-6層的耐火材料,稍大型的物件甚至要掛8-9層之多。取出后撒石英砂,放入氯化銨溶液中硬化,重復操作直至結成5-10毫米強度足夠的型殼

第6步:融蠟
把型殼浸入80-95度的水中除去蠟膜,再焙燒除盡殘蠟,得到空腔型殼。蜂蠟遇熱融化成液體以后,從預先留好的小洞流出來,剩下的是一個燒硬的粘土外殼。這時的模具已從實心模變為空心模,接下來就可以澆鑄銅水了。

第7步:鑄銅水
在型殼外填砂增加強度與穩固性,開始澆鑄。把高溫的青銅溶液注入這個粘土外殼,填充原來是蜂蠟占據的空間。過去的宣德爐多用黃銅加上金銀等貴金屬煉制而成,現在的煉銅提純技術已然比古時先進許多,在藝術中心制作的宣德爐均是用上好的紅銅澆鑄而成。想要澆鑄而得的銅爐避免氣孔和沙眼,銅和其他金屬的配比就顯得極其重要。

第8步:冷卻
將鑄好的銅爐連同耐火材料一起靜置一段時間。

第9步:去殼
等紅銅凝固冷卻以后,砸碎粘土或者厚重的耐火材料外殼,就可以取出與最早的蜂蠟模型一模一樣的精美的銅鑄件了。

第10步:切割
在融蠟的過程中預留出的孔隙往往也會被鑄上紅銅,敲碎厚重外殼后將多余的紅銅切掉磨平。
第11步:打磨拋光
經過反復打磨拋光后的銅爐才會散發出自內而外柔和透亮的光澤。精細的拋光伴隨著砂紙的嗦嗦聲,需要有經驗的師傅們拿捏分寸,把握力度,稍有不慎,歷經數十道工序而得的雕刻精品就可能會化作銅粉。

第12步:做舊
拋光后的銅爐自然氧化需要很久的時間,為了使之看起來有著明清宣德爐的傳統魅力,要做成仿古的形式,還需要做舊這一步驟,古法做舊往往用中藥泡制而成,現在往往會將銅爐放置在化學藥水中反復擦洗,才能形成宣德爐其內透色的玄妙質感。

宣德爐的傳說一直吸引著仿鑄著們趨之若鶩的去探求,在徐紅軍宣德爐藝術制作中心,一個雕刻模型也只能做出一個宣德爐,現在的制作工藝比起古時已然精進許多,可是宣德爐它沉甸甸的歷史厚重感、手工制作的傳統在這里永遠不會消失。不論是紅銅的配比,制作工藝的考究,紋飾的精心雕作,以及成品所體現出的線條美和飽滿滋潤的感覺,徐紅軍香爐文化藝術中心出品的宣德爐都稱得上是當之無愧的上品之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