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源源的瓷繪藝術

張源源作品的獨特之處在于使用手指在瓷上進行繪畫創作,經過十余年的歷練與創作,其指畫作品日臻成熟,形成了清新、雅致、大方的作品風格。其創作的作品著力在古典與時尚、傳統與現代之間尋找契合點,營造出一種現實與夢幻融合的情境,意在表達一種高雅浪漫的韻味。

濃墨淡指勾勒千百遍,指畫人生書意醉千年,十余年指畫專研,讓一朵朵牡丹在瓷器上盛開,指畫與工筆,粗獷與細膩,淡墨淡彩賦予陶瓷別樣精彩。在張源源的“源創工作室”里,我見到了他的指畫作品,有花草、動物也有人物,形象豐富,畫風不拘一格,多是白瓷彩繪。作為淄博陶瓷藝術界有著景德鎮陶瓷大學學習背景的陶瓷藝術大師,南北方的陶瓷文化和技藝對張源源獨特的指畫技法的形成有著深刻的影響。




張源源告訴我,手指畫是上世紀90年代由景德鎮的陶瓷大師首先運用到陶瓷作品創作上的,但是由于掌握這門技藝的大師有秘不外傳的傳統,外人想要掌握它非常困難,張源源只得自己琢磨其中奧秘,經歷了無數失敗,十多年間,他逐漸總結出了指畫的繪畫手法,“通過靈活的五指及手心、手掌把多種顏色在陶瓷表面通過手指的彈性擠壓、涂抹使顏色自然過渡及變化。同時手指在作畫時留下的紋理與花草樹木、石頭及人物衣紋的紋理有神似之妙,顏色在繪畫的同時使其自然融合變化豐富,其藝術感染力在不經意間展現。”來到淄博之后,又結合北方的注漿、倒模、貼花、燒成等工藝,形成了南北融合的指畫藝術陶瓷。


張源源研究指畫已有十余年的時間,他將自己的指畫藝術作品按風格劃分為四個階段,他告訴記者:“以畫牡丹為例,初期只是用普通的手法畫花瓣、分葉子,也就是控制手法和色調的階段,這是第一代風格。第二代,通過反復的寫生,豐富牡丹花的品種形象,下手更為精準。第三代,融合了描寫牡丹的眾多詩畫,賦予牡丹以新的形象。而我近期的作品,層次更為豐富,將牡丹花的花蕊、花桿以及花葉走向等描繪得更為細致講究,注重了文人畫的韻味,力求讓觀者在觀畫之時得到身臨其境的感受,這是第四代風格。”張源源表示,根據描繪對象的不同,指畫的技法也不盡相同,需要在未來不斷探索。




張源源
字一淼,1980年生于青島,畢業于景德鎮陶瓷學院陶藝專業。山東省陶瓷藝術大師,中國陶瓷工業協會陶瓷藝術委員會理事。2001年入景德鎮學院,攻讀陶瓷藝術設計專業,師從劉升輝、余少石、王安維、陸濤、章朝暉等學習新彩、粉彩、古彩和青花,主攻人物、花鳥等;后師從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俞軍教授研習窯變色釉及綜合裝飾。2003年入景德鎮陶瓷學院攻讀陶藝專業,師從羅曉濤、李磊穎、趙蘭濤、張婧婧對傳統繪畫、現代陶技藝技法及應用融會貫通;2006年加入“景德鎮三寶陶藝村”陶藝工作室,師從陶藝家李建深研習現代陶藝,對泥性的理解和創作手法得到進一步提升;2011年拜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喬希儒為師研習陶瓷繪畫和陶瓷造型、陶瓷畫面設計。其作品清新、雅致、大方、著力在古典與時尚、傳統與現代之間尋找契合點,營造出一種現實與夢幻情境,意在表達一種高雅的、浪漫的韻味。
展覽與獲
2010年獲得“山東省杰出青年陶藝家”榮譽稱號
2011年獲得“淄博市陶瓷藝術大師”榮譽稱號
2013年9月榮獲“山東省陶瓷藝術大師”榮譽稱號
2013年12月被選舉為“中國陶瓷工業協會陶瓷藝術委員會理事”
2008年瓷板畫《和》,獲第三十四屆山東陶瓷藝術設計創新評比銀獎
2010年作品《魚躍龍門》,獲山東省陶瓷琉璃藝術設計創新評比金獎,第九屆全國陶瓷藝術創新評比優秀獎;作品《小資》入選第九屆全國陶瓷藝術創新評比
2011年《天香》在“華光杯”第三十七屆山東省陶瓷藝術評比中獲金獎,《齊鳴》榮獲“創意淄博”2011年工業設計大賽金獎;《雨露探春》在“華光杯”第三十七屆山東省陶瓷藝術評比中獲銀獎,榮獲“創意淄博”2011年工業設計大賽優秀獎
2012年《夢幻》獲第三十八屆山東陶瓷藝術設計創新評比金獎,獲2012“神龍杯”山東省工藝美術設計創新金獎,《時來運轉》獲2012“神龍杯”山東省工藝美術設計創新銀獎,《齊鳴》系列餐具獲第三十八屆山東陶瓷藝術設計創新評比銅獎,《齊魯》獲第三十八屆山東陶瓷藝術設計創新評比銅獎,《夢幻》在全國“華光杯”工藝美術評比中榮獲銅獎
2013年瓷板畫《時來運轉》榮獲山東省第三十九屆創新評比金獎,《妃子笑》餐具榮獲山東省第三十九屆創新評比金獎,瓷板畫《晨曲》榮獲山東省第三十九屆創新評比銅獎,陶瓷指畫《春意濃濃》榮獲山東省第三十九屆創新評比銅獎,《萬里長城永不倒、玉樹人民心連心》被中國歷史陶瓷博物館收藏,《時來運轉》四條屏瓷板畫2013年被中國陶瓷館收藏,《年年有余》等三件作品于2012年8月在榮寶齋拍賣公司拍賣
2014年4月在廣州舉辦當代陶瓷藝術家“藝術.財富《從瓷開始》”邀請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