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金銀帶鉤工藝賞析

關于戰國時期的錯金銀工藝,傳統的理論已經闡述的很清晰,主要是鑲嵌法、包貼法和泥金法。鑲嵌法具體分四個步驟,第一步是在范鑄階段預留凹紋;第二步是對凹紋再進行精細的剔刻修正;第三步是將金銀絲鑲嵌到凹槽;第四步是打磨。包貼法顧名思義就是在鉤身將金銀箔粘貼上去;泥金法是以金銀汞的“混合劑”為原料進行表面處理,然后烘烤蒸發后得到去汞存金的效果,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鎏金”,是一種更興盛于漢代的工藝。

雖然,最近也看到了一些關于錯金銀工藝的最新探討,主要是對鑲嵌法中金銀絲鑲嵌到凹槽的可行性提出質疑,認為應該是液態金銀液澆鑄填充的結果,結合到一些要將細如發絲的金銀絲嚴絲合縫地鑲嵌到凹槽里,確實有些不可思議,而液態澆鑄填充似乎也確實更有可操作性。可事實上,經過大量仔細的觀察,古人確實是采用的鑲嵌工藝,無論怎么不可思議,但2000多年前的能工巧匠們確實是做到了這一點——————把細如發絲的金銀絲嚴絲合縫地鑲嵌到凹槽里。

在這里,本人想要探討的錯金銀工藝中一些有趣的細節現象.傳統的理論對這一工藝闡述的太籠統,而有時候,鮮活細節往往更有引人入勝的精彩。本著好奇的心態,本人先后對大約近70個戰國錯金銀帶鉤進行了微觀觀察,發現了一些很有趣的現象。匯總一下發上來,大家探討。

石雀故事石雀故事石雀故事

一.鏤金工藝的新認識

歸納傳統的理論,對錯金銀工藝的闡述有三種技法,一是鑲嵌法,如上第一圖的這個案例:

再有一種是包貼金(銀),如上第二圖所示:

另一種是鎏金法(金黃涂),如上第三圖這個案例:那么下面這個帶鉤又屬于什么工藝呢?

石雀故事

首先,這個肯定不是鑲嵌法的產物,因為沒有任何凹槽,鉤體是光滑平整的;其次,這更不屬于鎏金工藝.仔細觀察金箔與鉤體的結合狀態,應該是貼金的.但隨即一個新的問題就提了出來,這樣繁縟復雜的圖案該怎么貼??手工該怎么樣來完成這樣的操作??帶著這樣的好奇和疑問,答案最終在一個80倍的放大鏡下變的清晰了起來,仔細觀察可以看到,在金箔的邊緣,有明顯裁切的痕跡,除了四邊有失規整外,更有局部橫截面殘留有未刮干凈的金屑連接在主紋飾的邊緣,甚至有收刀不及時導致的“筆誤”現象。所有這些痕跡,只能有一個解釋:就是最初這個帶鉤的貼金面積要比現有的大(或許為便于操作會將紋飾面全部貼金),然后還會有一個在金箔上起稿畫線的過程,最后再用刻刀之類的工具剔除掉不需要的部分,保留下來的就是現有的裝飾效果。這很像現代的木刻版畫原理,也類似于剔刻花瓷器在釉面上的操作。有意思的是,這個時候突然記起有一個成語就叫做“鏤金錯彩”,事實上,這四個最早見著于南北朝的詞匯,其實就是對這類工藝最形象的描述。因此,個人認為,在傳統的有關錯金銀工藝的基礎上,應該再加上鏤金工藝一項。

石雀故事石雀故事

二.鑲嵌工藝的幾個現象

1,確實存在范鑄階段預留凹紋的情況,但只起到“起稿線”的作用。

這是一對同坑出土的戰國帶鉤,無論是從整體感受還是細節觀察上來看,都表明他們是同模鑄造的。再觀察紋飾特點,不僅圖案完全相同,且圖案的布局細節和比例變化也完全一致。稍有繪畫常識的人都知道,要想手工描繪出這樣兩個完全一樣的圖案是不可能的,除非運用各類拷貝手段。很顯然,金屬的帶鉤上做不到這點。那么就這對帶鉤的圖案來講,只能有一個解釋——————他們出自于同一個范腔,而這個范腔里,預留了基本紋飾。

石雀故事

2,凹槽內手工鑿刻的痕跡非常明顯,邊緣不規則,底面不平整

觀察大量錯金銀脫落后的凹槽,發現手工剃刻修整的痕跡非常明顯,尤其是面狀區域的底面,完全可以用凹凸不平來形容。但反過來觀察一些同時期的印章,發現并沒有類似“粗糙”的現象。認真推論,一個生活常識或許能解釋這一現象——————越是粗糙的接觸面,附著力更強更牢固!很顯然,古人很好的利用了這個常識。

石雀故事石雀故事石雀故事

3,面狀區域存在疊層鍛打情況,轉折處有拼接的現象。

再好的工匠也有失手的時候。觀察錯金銀帶鉤的表面,確實也能夠發現失誤之處的蛛絲馬跡,失誤了就得想辦法彌補,只是這樣的情況很少。在本人觀察的樣品中,最常見的補缺現象一是銀絲本應該是一根到底的情況下,有局部出現兩根合股鍛打的情況;另一種是金片在拐角處(或拐彎處)有拼接的現象,甚至有個別雙層疊落的現象。毫無疑問,這些情況肯定不是刻意為之的,應該是金銀箔或絲在鍛打過程中不小心出現斷裂而采取的補救措施。

石雀故事石雀故事石雀故事石雀故事

4,面狀區域存在先將金銀絲盤繞,再經過鍛打形成面的情況。

這一點最讓人費解。某些面狀區域,比如圓片和方塊處,本應直接裁切下相應的“面料”進行鑲嵌鍛打既可完成,但觀察卻發現,絕大多數的情況是采取了這樣簡單易行的方法。但也有為數不少的例外情況,具體的講,就是先將金銀絲盤繞在工作面,再經過鍛打形成很薄的面。這樣做的理由不得而知,是否是為了更有效地利用剩余的邊角料呢??起碼,對生產材料的有效利用,不僅是古代,即使是在現代的工廠,也是一個現實的話題。

石雀故事

上述觀點為長期觀察所得,旨在拋磚引玉,觸發討論。起碼可以肯定的是,了解和掌握了這些錯金銀的細節特征,對于辨別“原錯”或“后錯”,肯定是大有益處。

匠人快訊致力于行業新聞、專業知識的宣傳推介,您可以通過頂端的搜索框輸入關鍵詞查詢您想要閱讀的內容。

投稿請聯系微信:yuqi102(長按下圖二維碼識別可添加微信),我們將盡快為您發布(免費)。08haobianji.jpg

?